一度暑出处暑时,秋风送爽已觉迟,今天,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处暑。处暑,即“出暑”,意味着酷暑即将结束秋风开始送爽。而在南方地区,处暑时节暑热未尽,中午气温仍高,早晚稍凉,温燥之邪尚在,湿热之气势头仍在。因此,处暑节气养生需祛暑湿、防秋燥,有什么好推荐呢?来看看佛山市中医院与佛山新闻传媒中心联合制作的《节气廿四味》吧▼
养生之道
中医认为,处暑是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泻趋向收敛。处暑后,人体出汗明显减少,机体容易出现疲惫感,产生“秋乏”,因此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早睡早起,避免熬夜。
肺喜润而恶燥,秋季温燥之邪自外而内入侵人体易伤及肺津,会出现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鼻干、口干等症状。《金匮要略》中记载“肺病禁苦”,提醒处暑节气前后,饮食上要注意少吃苦燥之物,苦味属燥,损津液。同时坚持“少辛多酸”的饮食原则,少吃或不吃油炸食品,多喝水补津液,适当补充滋阴润燥类食物,如蜂蜜、百合、银耳、梨、荸荠、鸭肉等,也可食用山药、薏苡仁等健脾祛湿的食物。
秋季养生还需注意“收和养”,保护体内阴气。日常运动量不宜过大,可选择登山、慢跑等户外活动。尤其是体质虚弱者不宜运动过度,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
处暑节气养生茶饮
上期我们在立秋节气推出“梅杏饮”
受到了大家关注与点赞▼
药师特调 | 养阴生津利咽,佛中医立秋“梅杏饮”这些时间免费派
因应处暑的到来,本期《药师特调》推出新的养生茶饮,名为“桑薏饮”,由扁豆花、薏苡仁、桑叶、甜杏仁、龙脷叶等5味药材组成,清肺润燥、健脾祛湿。
扁豆花味甘,性平。解暑化湿,和中健脾。用于夏伤暑湿,发热,泄泻,痢疾,赤白带下。
薏苡仁味甘、淡,性凉。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解毒散结。用于水肿,脚气,小便不利,脾虚泄泻,湿痹拘挛,肺痈,肠痈等。
桑叶味苦、甘,性寒。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凉血止血。用于风热感冒,温病初起,肺热咳嗽,肝阳上亢眩晕,目赤昏花,血热妄行之咳血、吐血。
甜杏仁味甘,性平,无毒。润肺,平喘。用于虚劳咳喘。对干咳无痰肺燥的咳嗽、肺虚久咳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其味道微甜、细腻,偏于滋润,也多用于日常食用。
龙脷叶味甘,性平。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用于肺热咳喘痰多,口干,便秘。
全方对应处暑节气注重祛暑湿、防秋燥的理念,以薏苡仁、桑叶为主,搭配扁豆花、甜杏仁、龙脷叶,口感甘淡,具有特别的药香味,尤为适合当前时节暑湿烦躁,口干、肺燥咳嗽的人群,该茶饮平淡相宜稍偏凉,适合大部分群体。
今次的茶饮方记住了吗?有朋友说不会煲?没关系,逢周一、周三上午,我院药科党支部会在院本部1号楼门诊大堂设点“党员先锋岗”,免费派发节气养生茶饮,欢迎市民朋友一起品尝!下期,我们将带来白露应节茶饮,记得留意哦!
撰稿:吴映秀中药师、执业中药师
鸣谢:桑薏饮煎煮质量由梁盛副主任中药师把关
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