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历史渊源(1956~2002)(三)自谋发展快速腾飞
资料来源: 发布者:吴舒颖 时间:2023年09月18日 16:53

三、自谋发展快速腾飞

  1994年是医院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年,年初,市政府给予中医院集体通报表扬。三层住院楼拆除,规划成绿化草坪广场。3月30日,佛山市市长钟光超、副市长卢汉超来院视察。6月,占地面积2900平方米,建筑面积8500平方米的张槎制剂中心全面建成使用。12月11日,医院通过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全国著名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专家组的评审验收,成为全国第一家“全国中医骨伤科医疗中心”。年底,楼高17层、建筑面积为2.8万平方米的新住院大楼正式座成。该大楼是医院引入市场经济与经营意识、采用政府投资、社会集资和医院自资结合的方式兴建的。大楼集抢救、医疗、护理、科研、教学功能于一体,是当时国内最大规模的中医医疗建设。

  1995年,住院大楼搬迁后,住院环境得到改善,医院的影响力不断提高。3月13日,台湾云将传播有限公司台北市华视《海棠风情》专题片拍摄组在中国新闻社和市对台办公室、台湾同乡会、市卫生局领导的陪同下,慕名到医院进行采访拍摄。4月16-26日,中华创伤学会骨与关节损伤学组、佛山市中医学会、佛山市中医院骨伤科研究所联合举办的“骨与关节损伤内、外固定研讨班”在医院开班。7月13-16日,“中南六省中西医结合、中医肾脏病学术会议”在医院召开。3月医院在唐园居民区开设唐园门诊,方便了病人就诊,坚持各项便民措施,门诊量逐月上升。11月23日,在唐园门诊设立皮肤性病专科门诊,副市长梅彼得、卫生局局长林汉荣、副局长黄俊泉等领导出席了开幕揭匾仪式。

  1996年,各科室的业务进一步扩展。急诊科狠抓内涵建设,提高全科人员的素质,改善了服务态度, 适应急创中心建设的需要,提高了业务水平,建立了一个急诊抢救工作“绿色通道”运行网络,设立了24小时运作的急诊登记处,值班人员主动迎接和分流急症病人。广东省急诊学会与医院召开“佛山市创伤急救中心”共建签字大会,陈渭良院长与广东省急诊学会关秉贤主任签署了协议书并为中心揭匾。广东省急诊学会将更直接参与该中心的建设和业务合作,进一步提高医院创伤急救的综合能力。是年曾成功救了一例触电致心跳骤停20分钟和一例暴发型流脑的病人。急诊科护理组由于工作突出,被团市委授予“青年文明号”称号。普外科从急创科分出成为一级临床科室后,坚持专病专治的原则,积极开展新的医疗项目,提高和保证了医疗质量。9月6日,省科委、省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专家对医院所承担的省科委重点课题“双黄创伤康治疗软组织损伤的研究”、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伤科黄水对创口肉芽组织中胶原纤维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两个课题进行了成果鉴定,两个课题的研究结果均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是年,省卫生厅批准了《“伤科黄水”的二期临床研究》为“广东省五个一工程”重点科研课题。12月31日,医院《外用伤科黄水对急性开放性软组织创伤修复过程影响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及《“正骨十四法”的临床应用与理论研究》两项科研课题顺利通过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成果鉴定,两项课题均达到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

  1997年,3月位于罗村的制剂中心加工场建成,举行了简单而隆重的挂牌仪式。制剂中心对生产车间和仓库作了调整和搬迁,将膏药和打粉车间搬至罗村加工场,制剂中心已达到一所中型药厂的规模。6月分成立了医院团委,选举产生第一届团委委员,黄春帆当选为团委书记。设立了13个团支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医院共青团建设和青年工作走向一个新的里程。是年,医院制订和实施了“佛山市中医院工作人员守则和考评标准”,对每个人的各项工作作出具体规定,每季度对照标准进行自查,科室考评,年终由医院总评,考核结果与各人的晋升、晋职、调资、奖惩等挂钩;制订和实施了“临床业务科室考评标准”,对各科室的医德医风、工作质量和数量、劳动纪律及考勤等情况作了明确规定,明确了科主任的具体任务,使各项工作有量化标准,促进了医院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由急诊科、深切治疗部、骨科急诊联合组成急救中心;落实急救中心的人员调整、充实和培训,采用调科、科室间轮转等方法,提高医护人员的急诊抢救水平;增加急诊抢救设备,调整急诊科的布局,便于观察和抢救,保证“绿色通道”畅通无阻,真正做到全天候全科急诊处理。4月7日,医院以快速反应,全力以赴救治爆炸事件中英勇受伤的干警李韶峰,奏响了一首抢救英雄的凯歌。8月,部分科室进行了调整,撤销整容科,中草药研究室改称为中医药研究室,功能检查科改称为超声诊疗科,ICU改称为深切治疗部。骨伤科成立小儿骨科专科,主要收治14岁以下儿童的骨折、脱位、骨病、先天性及后天性畸形以及各种小儿骨伤科疑难病等。12月,急创一区、二区合并,急创科改称为脑胸泌尿外科,进一步明确专业分工。

  科研教学方面,3月中华医学会创伤学会与医院联合举办一期全国骨科新技术培训班。4月,医院顺利通过省高等医学院校教学医院评审团的评审,继续成为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医院。6月省急诊医学培训班在医院举行。11月,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举办、医院承办的“全国中西医结合创伤骨科及股骨头坏死学术交流会暨’97第四届中日国际骨伤科学术会议”在佛山举行。

  12月9日,医院选送一名新兵王新桥入伍。12月29日,钟广玲同志任中共佛山市中医院委员会书记。

  1998年1月,根据佛山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文件“佛机编[1998]12号”,将医院定为正处级事业单位。莫少庸同志任命为中共佛山市中医院委员会副书记。2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主任陈啸宏和中华中医药学会秘书长陈佑邦等专家领导视察医院。是年,医院开设利民门诊,一年365开全院各科的全天候服务,工作人员夜以继日,抢救了不少垂危病人。在当年的的抗洪救灾中,医院派出的医疗队克服各种困难,冒着暴雨和高温天气,连续20多天驻扎在险堤上进行医疗救护工作,并坚守到最后一刻。8月份派出一支医疗队,汇同全省50支医疗队,奔赴湖北重灾区黄石市执行医疗救灾工作,医疗队员们不怕困难,不怕牺牲,连续作战,也出色地完成了医疗救护任务,受到灾区人民的高度赞扬。撒销了质控办公室,质控工作由医务科负责;新设了药务科;城南门诊6月份由唐园迁至城南后,方便了该社区离退休和双职工家属就诊,提供健康服务,增设检验室、皮肤性病室等,增加专家门诊的实力,深受社区病人的欢迎。是年,软伤科、脑胸泌尿外科病区率先开展整体护理。5月医院AIRIS核磁共振成像仪正式投入临床使用。5月医院西侧已有10年楼龄的行政仓宿舍正式开始拆除。

  1999年10月,领导班子顺利交接。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陈渭良院长以他过人的胆色和气魄,带领佛山市中医院全院干部职工,共同奋斗,不断努力,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使中医院迈上一个又一个新的台阶,为中医院的持续发展、再次腾飞打下坚实的精神和物质基础。由于年龄的原因,陈渭良院长改任名誉院长,由钟广玲同志接任院长,增加一名副院长杨海韵。新的领导班子注重自身修养,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团结协作,职责分明,工作效率高,重大问题集体讨论、集体决策。

  4月卫生部副部长、中国中医药管理局局长朱庆生视察医院。12月31日国家卫生部部长张文康视察医院,对医院各项工作给予了肯定。

  4月初,医院引进佛山市首台自体2000型血液回收系统,使病人用自己的血救自己,缓解供血紧张,避免疾病传染。6月,内科门诊增设“专家廉价门诊”,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每天药费控制在5元以下,受到病人欢迎。8月,医院普外科开展腹腔镜手术。

  6月,医院组建民兵连,录属我市卫生医疗救护营2连。

  5月,医院骨伤科年轻骨干陈逊文获得了由团市委等授予的“首届佛山优秀青年科技创业奖”。急诊科自1996年被评为佛山“青年文明号”后,1999年4月又被评为省“青年文明号”。软伤推拿科病区荣获市“青年文明号”称号,软伤推拿科副主任龙翔宇、制剂中心副主任李子鸿荣获“青年岗位能手”称号。10月23日,在市政府举行的纪念《献血法》实施一周年表彰大会上,医院被授予“无偿献血先进单位奖”。

  1月,医院五项科研课题通过成果鉴定,其中骨科的“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DEXA)对前臂骨折患者愈合过程中骨痂骨密度变化的自身对照研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外科的“DZY-B型三叉神经立体定向仪的研制与临床应用研究”具有国内先进水平;内科“佛山市成年人糖尿病流行病学及糖尿病肾病辨证分型客观指标的研究”具有国内先进水平;内科“活血化瘀与清热解毒法联合运用治疗肺心病急发期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浆ANF、SOD含量的影响”达到了省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内科“平肝潜阳法对高血压病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和心纳素的影响”达到省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12月28日由佛山市科委受委托主持的“负压封闭引流在普通外科应用的临床研究”成果通过了鉴定会,专家们认为该项研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具有推广价值。10月,由中华医学会创伤学会骨外固定技术培训中心及医院联合举办的“全国带锁髓内钉和骨外固定技术培训班”在佛山旋宫酒店召开。

  是年,医院与佛山电视台联合摄制成系列报道——《佛山“中医药”也是旅游一景》,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应,《中国中医药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佛山日报》等各大传媒纷纷报道了这一事件,对于继承和发扬光大佛山“中医药”这“无形资产”、重塑传统优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000年5月,医院开设骨伤科疑难病会诊中心,聘请了全国一流的骨科名家作为会诊中心的顾问,为来自全国各地及港澳台及世界各地的骨科疑难病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受到各地群众的欢迎。4月医院参加国际传统医药大会(北京2000),医院的医药成果展览受到了卫生部领导和海内外学者的称赞。

  骨伤科专业进一步细分,成立了小儿骨科病区,成为中南五省第一个小儿骨伤专科病区,规范了小儿骨伤疾病的诊治,提高了小儿骨科的诊疗水平,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影响。3月医院举办“本院专科用药临床应用研讨会”,着重就本院专科制剂产品的研制、生产及临床应用展开研讨。

  是年,香港电台电视节目摄制组一行来到医院拍摄《中医新里程》系列节目。6月,中央电视台《中华医药》栏目拍摄组来医院拍摄采访,短短三天时间,摄制组在医院有关科室的密切配合下,成功摄录了医院的重点专科建设、名家风采、医院风貌、制剂中心等镜头,把医院较具代表性的专家、专科、专病、专药尽收镜下。

  6月,医院柯扬主治医师出发参加为期两年的赴赤道几内亚援外医疗队。

  1月,医院三项课题顺利通过了省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科研成果鉴定,由院长钟广玲负责主持的“改良骨盆骨外固定器配合复合牵引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脱位的研究”课题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内科的“平肝化浊合剂对肝阳上亢型脑梗塞患者血管内皮细胞纤溶功能与血小板活化的影响”课题达到国内先进水平,ICU的“三七皂甙单体Rb1和Rg1对豚鼠心肌细胞膜钙离子通道的影响“达到了国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并填补了医院中药单体基础研究的空白。5月医院5项研究课题顺利通过了由佛山市科委组织和科技成果鉴定。“医用无绳充电式微型多用途负压扫床器”、“YXQ—AI型药液吸引器”二项通过省级科研鉴定,达到全国领先水平。一方面实现了市直医院护理科研“零的突破”,另一方面对医院的科研工作尤其是护理科研有极大鼓舞作用。

  3月底,佛山市中医院改造工程办公室在本院住院大楼首层正式挂牌办公。4月,医院门诊、住院中央空调改造扩建后全面启用,改善病人的就医环境,在炎炎夏日为病人送上丝丝清凉。中药房对原来场地进行改建,改变过去封闭工作的模式,设立开放式药房。3月,医院原传达室经装修后,设立了接待处,更适应医院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工作需要,在医院与病人之间,架起了一条更方便、更通畅的桥梁,成为文明行医的又一新窗口。经过两年多的反复酝酿和修正,医院门诊及住院电脑收费系统分别于2000年9月和11月全面开展应用,这标志着医院电脑网络系统应用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

  2001年,医院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2月,举行了首次护士长竞争上岗演讲会。3月,医院举行了首次科主任综合目标管理责任书签字仪式,表明医院的管理模式在如何发挥主人翁精神这点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3月,医院召开了科主任大会,在会上院长与各临床科主任签定了各科综合目标管理责任书,列出职责和任务,提出要求,严格操作规程,以此加大医疗生产安全管理力度,防范事故苗头,杜绝严重差错和医疗事故的发生,确保医疗运作顺利进行。12月12日召开职工代表大会,成立第一届工会委员会。全院职工将在工会这个大家庭内,充分发扬当家作主的精神,将医院自己的事办好。

  医院的扩建工程是佛山市的民心工程,在市政府的大力扶持下,23层新大楼工程进展顺利。顺利完成拆迁工作后,3月25日举行了大楼的奠基,现新大楼地基打桩工作已全部完工,地下车库工作全面展开,各配套工程均进展顺利。健力宝楼东侧6层医技新楼主体工程完工,已进入内部装修工作,将如期交付使用。4月、12月,副市长卢汉超等领导视察医院扩建工程工地,11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房书亭来院调研视察。

  5月,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2000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正式开学。广州中医药大学与医院签署联合办学协议。6月,医院举办第九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创伤骨科学术大会。

  11月,制剂中心顺利通过省药品监督管理局评审。

  2002年,11月,任命陈志维担任副院长,增加了领导班子的活力。医院继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医院机构设置和各类人员配备编制,实行管理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逐年聘任制,每年对全院人员重新聘任。调整部分机构设置,明确质控办全称为“医疗服务质量监控办公室”,并调整充实办公室成员。对各临床科室三级医师进行重新配备。

  职工继续医学教育是当年科教工作的重中之重,为落实 “学习创新年”活动,多次请法律专家及有关人员进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医、中西医结合病历书写规范》、《执业医师法》、《药品管理法》、《传染病防治法》及《母婴保健法》等法律、法规等学习,对条例、规范作出深入浅出的解释。面对病人维权意识增强和医疗举证责任倒置的实施,制定了《医疗事故防范方案》,从医、药、护、技等各方面作出了符合本院医疗行为规范的要求。完善了《佛山市中医院质控管理处理条例》,加大质控力度,要求医务人员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尊重患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和隐私权。做好病情的解释工作,减少医疗纠纷,保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保证了医院各项工作有序地进行。

  呼吸内科和手术室被团市委授予佛山市“青年文明号”称号;急诊科李淑芳和手术室叶翠颜被团市委授予佛山市“青年岗位能手”称号。广东省“青年文明号”——急诊科护理组顺利通过广东省卫生厅团委的复核;佛山市“青年文明号”——脊柱中心软伤推拿门诊顺利通过佛山市团委和佛山市卫生局团委的复核。

  与工会一起组织职工参加“颂歌献给党·百歌表深情”合唱比赛,获得市直机关工委的第一名和佛山市的三等奖。

  3月,位于医院东面的大楼正式投入临床使用。首层配置有全院注射室、采血室、输液室及健康检查中心,二楼至五楼为住院病区,共开放床位135张。东楼的投入使用,使紧张的门诊用房和病房得到部分缓解,为病人提供了更好的医疗环境。

  设立省名老中医专家门诊,更好发挥老专家的作用,改善了诊疗环境,更利于带教和继承工作,使年轻医生有更好的学习机会,受到社会和病员的好评。增设足外科病房,设立足外科专业组,推动足外科的发展,扩大了显微外科的收治病种。自推拿科并入骨科后,脊柱中心重新整合,人员经调整后更趋合理,病人疗效和满意度都得到提高。5月佛山市中医院健康检查中心成立,中心不仅接受招工、招干、升学、调动、考牌年审、集体及个人健康体检,而且还兼有健康咨询、心理咨询、健康宣教及营养食疗等多种功能。医疗工作以提高疗效,缩短疗程为目标。加快床位周转,理顺就诊流程中各环节,让病人就医方便、快捷,强化工作人员劳动纪律,实行患者就医“一步到位”的优质服务。合理调整部分科室的架构,开设特需门诊,特色专科,开展多科联合会诊,尽量安排高年资医师出诊等方法,满足不同层次的病人需要。超声科与同济医科大学合作,对原有的超声图文管理系统作了全面的改造升级,建成了医院第一个PACS(医学图像信息资源储与存传输网络平台),达国内最先进水平。检验科细菌室获得“优秀实验室”的光荣称号。自行开发的检验信息网络系统(LIS),已成功投入使用,使包括门诊及体检中心在内,每台电脑均可查询检验结果,大大方便了病人就诊和临床查单。8月,每周定时举行的“周末健康讲座”,打造佛山健康教育知名品牌,吸引各界群众前来听课。

  5月25日,由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总结我国著名骨伤科专家、广东省名中医、佛山市中医院名誉院长陈渭良主任医师临证经验的新书——《陈渭良骨伤科临证精要》首发式在西樵山大酒店隆重举行,省卫生厅、省中医药局、佛山市政府、卫生局等上级主管领导、社会各界嘉宾和200多位中华中医骨伤学术年会的专家、代表们参加了这一盛会,此书将作为全省中医骨伤科医疗诊治的工具书。5月,由中国中医研究院骨伤科研究所和医院共同研究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课题——“骨折愈合的应力适应性研究”的科研成果鉴定会在医院举行,专家们一致认为这一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据悉,这个课题也是我市首个通过成果鉴定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课题。5月25-27日,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佛山市中医院承办的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学术交流年会暨全国《创伤救治与进展》学习班在南海西樵举行,262名专家、学员代表参加了会议。3月,医院首次接受香港医学生实习中医,揭开了医院带教港澳学生的史页,对促进港佛两地骨伤医疗人员的交流乃至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是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式下文确定医院骨伤科为国家重点专科项目建设单位,是佛山地区唯一的重点专科项目这标志着医院骨伤科将纳入规范化、现代化的国家级建设计划中,成为全国骨伤科界的其中一面旗帜和标准,这不仅对医院建设起促进作用,同时,对有着悠久中医药传统的佛山古镇发展区域经济、树立佛山品牌,其影响是深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