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改革开放把握机遇
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全国的经济形势出现了根本性的好转,各行各业呈现出一派生机,佛山市中医院发扬中医特色、突出专科优势,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市卫生局的领导和支持下,进行了领导体制、管理体制、人事制度、经济制度及工资制度的改革。
医院实行院长负责制,院长人选经职工民意测验产生后报上级审批委任,任期三年。在任期内,院长必须要完成他向卫生局签字确认的“院长任期目标责任书”的有关任务。院长有行使人权(包括对科室负责人任免权。对职工的聘任、招聘和行政奖惩权)、财权(包括制定院内浮动工资、奖金发放制度,院长基金使用权)的权利,全权处理医院行政、业务的一切大事。医院党总支(下设党总支办公室,1992年2月升格为党委会)负责党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抓好职工的政治思想工作,并领导工、青、妇等群众组织的工作。设立院长办公室,协助院长实施管理运作(随着以上两办的建立.原有的医务股、政保股、行政股和财务股予以撤销)。成立职工代表大会,发挥职工的主人翁精伸,搞好医院工作,并对院领导的工作实施协调和监督。管理方面则实行院科两级负责制,即院长负责制和院长领导下的科主任负责制。1993年上半年,中医院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调整职能部门,撤去二办(党办和院办),设立院长助理,统一协调全院的医疗行政事务,增设信息科、保卫科(原有人事科、医务科、科教科、护理部、总务科、财务科),医务科属下增设质控办公室。经调整后的职能部门更能适应院科二级管理发展的需要,取得较好的效果。
人事制度的改革则是取缔“终身制”、打破“铁饭碗”,对全院干部、职工均实行聘用为期三年或二年的合同制,对不负责任、表现不好者或工作不需要的可随时解聘。医院有权根据编制、技术状况和业务发展的需要聘用所需的医疗技术人员.签定不同形式的聘用合同。凡违反合同规定或表现不好,不能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工作任务的人员,可限期改正后再使用,亦可降职使用,亦可令其自找门路,亦可开除。为加强对职工的考能、考德和对服务质量的监督检察,医院实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实施奖惩。
经济制度的改革则是改变以往“吃大锅饭”的状况,实行多种形式的技术经济责任承包合同制,医院与科室签定合同后,科室纯收入的60%作为医院公共积累和发展事业基金,40%作为职工福利费(其中5%是作为院长基金,以奖励取得优异成绩的工作人员)。
工资制度方面则将工作效率、效益和质量、服务态度和管理水平的好坏、科室承包的比例和个人工资直接挂钩,不搞平均主义。另外,在医院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院领导有权浮动提升职工3%的工资(仅在院内生效,调动时仍按原来级别)。
随后.中医院继续添置科室,增设专科专病门诊,扩大服务项目,初步建成为具有中医特色,以骨伤科为主的综合性中医医院。门诊设有骨伤科、中西医内科、外科、儿科、五官科、妇科、皮肤科、痔瘘科、针灸科、理疗室、急诊室等16个临床科室,先后开设肝、肾、脾胃、心肺、杂病、糖尿病、疮疡、外科杂病、皮肤、软伤、关节病、男性病等专科专病门诊,还有检验、放射、心电图、超声、纤维胃镜及肠镜等5个功能检查室,有中西药房、中药加工场、供应室、营养室等5个辅助科室,开设病床320张,设骨伤科、外科、内科、针灸等7个病区。医院日门诊量为1800—1900人次。
1990年5月,佛山市人民政府基于中医院的规模和发展需要、将原属于科级事业单位的中医院升格为副局级单位。
鉴于中医院具有较高的抢救治疗水平,在1990年被佛山市卫生局指定为“佛山市严重创伤救治中心”。至1994年为止,一级临床科室、医技科室及其他业务科室增至30个,专科专病门诊增至48个。几年来,先后增设了病理室、脑电图室、肌电图室、CT室、放射免疫检查室、脑干诱发电位测定及血液透析室,大大地提高了医院的诊疗水平。医院还聘请外院多名专家到医院进行业务指导或开设专家门诊,提高了医务人员的水平,满足了群众的要求。住院病床增加到821张,日门诊量增全平均3200人次。1991年7月1日起,医院全面开设各科夜诊及星期日日诊,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此外,医院还设法扩大服务,继1992年设立“桂城骨伤住院分区”后,1993年又与环市医院合作开办“佛山市中医院环市康复中心”受到了群众的欢迎。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医院的医学科研工作亦出现了很大的进步,1992年医院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申报的二项科研课题《外用伤科黄水对急性开放性软组织创伤修复过程影响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佛山正骨十四法的整理与机理探讨》在1993年获得批复,获国家局资助经费6万元。另外,医院组织各科申报科研课题7项,获省中医药管理局立项2项,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1993—1994年度青年课题1项。全院医务人员参与科研和撰写学术论文的积极性普遍提高,1993年全年收到医疗、护理学术论文223篇,较上年增加87篇,其中在国家级杂志上发表的有2篇,省级杂志上发表的有4篇,参加全国专业学术会议交流的论文有4篇,参加全省专业学术会议交流的论文有16篇。骨伤科医务人员还承担了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编写的《全国中医骨科疾病诊疗标准》及《中医急症医学》一书中骨伤科部分的编写任务。鉴于医院骨伤科具有优势且影响较大,经过多次的考察论证,199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医院为“全国中医骨伤科专科医疗中心建设单位”。
长期以来,中医院一直作为广州中医学院、一些中等医学卫生学校中医班、护士班和一些基层医院医务人员的实习、进修基地。1992年3月,医院正式挂牌被确认为广州中医学院教学医院。1980-1989年,医院受省卫生厅委托先后举办9期中医骨伤科学习班,为省内外培训专业人材237名。此外,医院还接收了来自香港、澳门、台湾及新加坡等地区和回家的医生来院进修骨伤科。中医院的名声日渐远播,慕名求医者,不计其数,海内外的同道和学者来院参观考察者,络绎不绝。1992年8月,马来西亚卫生部部长李金狮先生来院考察后对中医院评价很高.并欣然题词:“中医先锋”。
为了适应医疗业务发展的需要,中医院十分注重医疗设备的添置和应用,尤其在1988年至今,医院购置了大批进口先进医疗设备。如全身CT机,全功能麻醉呼吸机、全功能呼吸机、B超机、多功能床边监护仪、血液透析机、多种纤维内窥镜、血气分析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球计数仪、显微摄影系统,显微手术设备、骨科手术设备、关节镜、自动下肢关节功能锻炼器等等,设备总值为1500万元人民币。由于这些设备的投入使用、大大地提高了医院的诊断治疗水平,亦标志着医院已登上现代化、综合性中医院的台阶。
随着中医院的发展,继1978年建成4层高的门诊大楼,l985年建成6层高的制剂大楼,1986年建成9层高的门诊综合大楼,1993年建成制剂中心。
由于佛山市中医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1992年,国家卫生部授予医院“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1993年初,省中医药管理局经过评审,确定医院为“三级甲等中医院”,1993年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验收,通过并确定了医院为“全国示范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