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多了颗石头?要不要动刀?要不要保胆?专家教你不“胆”忧
资料来源: 发布者:甘丽姝 时间:2024年11月14日 11:33

  很多人体检发现有胆囊结石,就很担惊受怕。它不仅能让人肚子疼得直打滚,还可能引发胆囊炎、胰腺炎等一连串健康问题,严重时甚至得切除胆囊。

  面对小小结石,到底该不该“胆”忧?在专科医生看来,又该如何分类处理?一起来听听佛中医外五科(肝胆外科)卢彦川主治医师怎么说。  

  胆囊和胆囊结石   

  首先,让我们简单认识一下胆囊和胆囊结石。卢彦川表示,胆囊是位于右方肋骨下肝脏后方的梨形囊袋构造,有浓缩和储存胆汁的作用。肝产生的胆汁后经肝管排出,一般先在胆囊内贮存,这首先就是胆囊的储存功能;胆囊的容积约40~70ml,肝脏分泌胆汁量约800-1200ml/天,1000ml左右的胆汁是怎样储存于40-70ml容积的胆囊内呢?这就涉及到胆囊的第二个功能——浓缩。当我们进食,尤其是进食高脂肪食物3-5分钟后,小肠内分泌细胞分泌胆囊收缩素,经血流至胆囊,刺激胆囊肌层收缩,胆汁从胆囊排出进入胆总管再进入肠道,帮助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那么结石是如何产生的呢?目前还没有一个具体结论,可能有多种因素同时参与。其中,据卢彦川介绍,胆汁从胆囊排出需要经过胆囊管,胆囊管是一个细长结构,任何导致胆囊管结构变异,引起其狭窄、梗阻的原因,都会影响胆汁的排出,使其排出受阻,导致胆汁在胆囊内淤积,胆汁内的胆固醇、胆盐等成分容易沉积,形成结石

  此外,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进食高蛋白、高脂肪的饮食增多,内源性胆固醇升高,胆汁生成量增多,胆汁内胆固醇较易饱和,容易析出,也导致结石容易产生。因此,胆囊结石的发病率也在逐步上升,目前我国胆囊结石的发病率在10%左右,年纪大于60岁的人群,发病率高达20%。  

   

  胆囊结石的危害   

  大多数胆囊结石的患者是没有症状的,通常都是在体检时发现,称为静止性胆囊结石

  部分胆囊结石的患者会表现为急性或慢性胆囊炎。卢彦川提到,部分患者仅在进食过量或高脂食物、工作紧张或休息不好时感到上腹部或右上腹隐痛,或者有饱胀不适、嗳气、呃逆等,常常与胃病混淆,若不经过详细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或B超等适当的辅助检查,较容易被误诊为胃病。

  还有的患者常在饱餐、进食油腻食物后或睡眠中体位改变时,由于胆囊收缩或结石移位加上迷走神经兴奋,结石嵌顿在胆囊壶腹部或颈部,导致胆囊排空受阻,胆囊内压力升高,胆囊强力收缩而引起绞痛。其疼痛位于右上腹或上腹部,呈阵发性,或者持续疼痛阵发性加剧,可向右肩胛部和背部放射,伴有恶心、呕吐,发热,严重的甚至可以引起感染性休克。由于症状比较严重、典型,较易诊断。首次胆绞痛出现后,约70%的病人一年内会复发  

  此外,胆囊结石还可能导致胆总管阻塞,引起胆管炎;导致胰腺炎,形成胆源性胰腺炎;引起胆囊炎症并慢性穿孔,造成胆囊十二指肠瘘、胆囊结肠瘘、胆石性肠梗阻

  最可怕的就是胆囊结石、胆囊炎与胆囊癌有密切相关性,研究称90%的胆囊癌的发病与胆囊结石、胆囊炎相关,长期的结石或炎症刺激极有可能诱发胆囊癌。 

  胆囊结石的手术治疗 

  那胆囊结石到底怎么治疗才是合理呢?目前全世界公认的一个有效的治疗胆囊结石的手段就是胆囊切除术。切除胆囊后,病灶去除,胆囊结石所可能引起的一系列后果都将去除,尤其是规避了胆囊癌发生的风险。卢彦川表示,腹腔镜技术的飞速发展也让微创手术成为胆囊切除的一个常规手段。通俗地说,就是在肚子上打3-4个1cm左右的洞,就可以把胆囊切除

  而关于“保胆取石”这一治疗方法,虽然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但根据术后的随访和观察却逐渐不被医疗界所认可。这是为什么呢?卢彦川认为,这种手术只是把结石拿掉了,但它并没有改变胆囊的结构、功能、代谢、炎症、遗传等形成结石的因素,所以保留下来的并不是一个正常的胆囊。

  此外,保胆取石过程中手术操作会引起粘膜损伤,从而可导致胆囊炎症、疤痕、结构改变等,术后将容易再次形成结石,越想把结石取干净,手术操作引起胆囊粘膜的损伤越大反之若为了减少粘膜损伤,细小结石可能残留。有文献报道,保胆取石术后4-5年内是结石复发高峰,复发后患者可能需再次手术取石,然后再次形成结石,周而复始,最终还是需要把胆囊切除,之前的治疗等于是浪费时间、精力以及金钱,最重要的是患者多受数次手术打击  

  到底该如何处理胆囊结石呢?卢彦川表示,一般来说,首先无症状的胆囊结石不需手术治疗,6-12月进行一次检查,由专科医生评估胆囊结石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下面的几类胆囊结石则需要手术——

  1.结石直径≥3cm;2.合并需要开腹的手术;3.伴有胆囊息肉>1cm;4.胆囊壁增厚;5.胆囊壁钙化或瓷性胆囊;6.儿童胆囊结石;7.合并糖尿病;8.有心肺功能障碍;9.边远或交通不发达地区、野外工作人员;10.发现胆囊结石10年以上。   

  胆囊结石的日常处理   

  卢彦川推荐大家可以通过中医药膳的方法减少结石发生或胆囊炎发作的机会。如在煲汤时可以辨证适量加入一些中草药——

  肝郁气滞体质者(平时容易生气发怒、口苦咽干)

  可用川芎、陈皮、金钱草

  肝胆湿热体质者(除了口苦口干,还有小便黄、大便烂)

  可用柴胡、茵陈、郁金

  肝阴不足体质者(有口苦口干,容易手心脚心发热,双目干涩)

  可用生地、沙参、麦冬、枸杞子

  瘀血体质者(面色比较晦暗、舌头有瘀斑瘀点)

  可用当归、川芎、红花等  

  此外,卢彦川提醒有胆囊结石的患者日常也要注意好饮食▼

  1.限制脂肪类食物的摄入,如肥肉、动物内脏、蛋黄、鱼子酱等。

  2.饮食规律,重视早餐。胆石症的形成与胆汁的分泌排泄有密切相关,储存在胆囊中的胆汁如果得不到及时排泄会诱导结石形成,尤其是肝脏整夜的分泌后,没有早餐饮食的刺激排泄,不利于预防控制胆石症。

  3.避免酒、煎炸等刺激食物和过饱的饮食。

  4.多吃一些利胆和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菠菜、青笋、南瓜、莲藕、番茄、胡萝卜等。  

  

  来源:肝胆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