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左侧肢体乏力,本以为是普通的中风,没想到却进展迅速,甚至四肢抽搐,原来竟是罕见的窦静脉血栓!所幸佛山市中医院卒中中心团队及时发现。及时将患者从鬼门关救了回来,一起来看看是怎么回事吧。
日前,40岁的潘先生因突发耳聋到我院就诊,住院期间出现左侧肢体乏力,医院立即启动院内卒中流程。经头颅CT检查,仅见左侧顶叶小片低密度影,CTA发现颅内动脉血管通畅,予以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却未稳定患者病情,不到24小时,患者病情便迅速进展,出现头痛难忍,左侧肢体肌力迅速下降至完全不能活动,且出现了四肢抽搐的情况。复查头颅CT,患者右侧顶枕叶脑出血并伴随着大片梗死病灶。
术前CT图像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患者转入神经重症病房(NICU)后,当班医生陈永强医师马上请我院神经外科紧急会诊。该科钟金浩主治医师仔细查体发现,患者痛苦面容,意识水平开始有所下降,左侧肢体完全不能运动,随即将情况向神经外科负责人盛文乾君副主任医师汇报。盛文乾君回顾整个病程及影像学检查,考虑患者极有可能是罕见的中风类型——颅内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
为进一步获得诊断依据以指导后续治疗,NICU联合神经外科为患者完善了头颅CTV(静脉成像)检查,并在第一时间进行原始图像的后期处理,检查结果让在场的医生惊出了一身冷汗。患者的上矢状窦完全不显影,意味着患者双侧大脑半球最大的静脉回流通道堵塞,将会出现灾难性的静脉性淤血。考虑到该病极高的致死致残率,盛文乾君当即指示卒中团队为患者做好术前准备,取得患者家属同意后在介入室实施脑血管造影及矢状窦支架取栓术,术中取出大量暗红色血栓。血栓取出后,患者的上矢状窦终于显影,也提示脑静脉淤积情况得到了缓解。
取栓前造影见矢状窦充盈缺损
取栓术后矢状窦主干血流恢复
上矢状窦静脉是大脑的重要回流静脉,介入手术开通中断了患者病情进一步加重的可能,也为后续治疗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术后经过神经外科的规范化抗凝治疗,逐步溶解引流静脉的血栓,患者顺利渡过了脑组织水肿、肺部感染、尿路感染、肝功能受损等并发症,同时配合康复、中医中药、耳穴、专科精细护理等措施,患者病情得以稳定。在治疗过程中,该科团队还鼓励患者积极锻炼,加强患者对肢体康复的信心,患者左侧上下肢体肌力由术前的完全不能抬起到逐步恢复,出院前已可自行站立,后转康复医院继续康复治疗。
出院前CT图片
患者出院前情况
一、颅内静脉窦血栓是什么?
对此,盛文乾君表示,颅内静脉窦血栓可由多种病因引起,是以脑静脉回流受阻伴有脑脊液吸收障碍导致颅内高压为特征的特殊类型脑血管病,占所有卒中的0.5%~1%,病程发展很快,死亡率非常高。颅内发生静脉窦血栓,就像是把下水管的总阀门关上了,颅内静脉血无法正常回流,脑子里“发了洪水”,会出现严重的脑水肿。如果不进行及时有效治疗,患者极有可能因严重的颅高压、多部位脑梗死、脑出血、癫痫,导致失明、瘫痪、昏迷、甚至死亡等严重后果。
二、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
头痛:头痛是最常见的症状,约90%的病人可表现为头痛,如头痛剧烈可合并恶心、呕吐以及视力下降。
局灶性脑损害:包括肢体无力、麻木,言语不清、视物不清等表现。
癫痫:40%的患者可有痫性发作,表现突发意识不清、四肢抽搐,围产期患者甚至高达76%。
意识障碍或脑病、出血性脑梗死等。
而当颅内静脉窦血栓的患者出现出血性脑梗死及癫痫,也往往提示着预后不良。
三、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
头颅CT、头核磁、MRV均可以协助诊断,在临床中,脑血管造影(DSA)是诊断该疾病的“金标准”。
目前,DSA技术已经成熟,属于微创手术,也是脑血管疾病诊治非常重要的辅助手段之一。
来源:外四科(神经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