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佛山市中医院泌尿外科、麻醉科等科室成功完成多例腹腔镜下嗜铬细胞瘤切除术,其中一例合并双侧脑动脉重度狭窄的病人尤为特殊,术前评估麻醉难度极高。各科专家充分准备,凭借过硬的技术,在精准麻醉的保驾护航下,患者顺利完成手术,现已成功救治并康复出院。该案例不仅体现了我院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也彰显了多学科协作的综合实力以及救治危重患者的技术水平。
经验丰富,锁定“元凶”
57岁的陈阿姨血压异常升高10余年,近两月出现明显头晕且体重下降8.5公斤,到我院就诊后发现儿茶酚胺明显增高,遂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收入泌尿外科住院。大外科主任兼泌尿外科主任徐战平教授为陈阿姨仔细查体,并经过一系列检查最终证实病情“元凶”——嗜铬细胞瘤。
这是一种起源于神经外胚层嗜铬组织的相对严重的肿瘤,此时患者已出现一系列危象,除严重高血压、多个器官功能障碍及代谢紊乱外,头颅CTA检查显示:右侧大脑中动脉M2段分支重度狭窄,左侧大脑后动脉P2段重度狭窄,右侧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低下或缺如。
颅脑CTA脑血管狭窄处
“威力炸弹”,一触即“爆”
具有丰富“拆弹”经验的徐战平表示,手术切除是目前治疗嗜铬细胞瘤最有效的方法,否则长此以往这一“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从而危及生命。
但业内专家都很清楚,嗜铬细胞瘤瘤体虽小威力巨大,手术期间患者的血压可能像过山车一般剧烈波动:当肿瘤被触碰、挤压、剥离时,患者极大机会血压飙升,出现高血压危象,导致大面积脑出血;而一旦瘤体切除后则血压骤降,脑部容易出现血流灌注不足。“对陈阿姨这位双侧脑动脉重度狭窄的病人而言,极有可能发生大面积脑梗塞,手术风险高,麻醉难度大,尤其对麻醉医生极具考验”,麻醉一科副主任游玉媛主任医师表示,“如果说一般的嗜铬细胞瘤手术麻醉好比是‘在钢丝行走’,那么陈阿姨的术中麻醉就是‘在钢丝上跳舞’。”
迎难而上,严阵以待
这是一例棘手的危重病例,为了解决患者的痛苦,面对其性命相托的信任,我院医务人员迎难而上!针对病人的特殊病情,术前多学科专家组织讨论,游玉媛带领黄永华副主任医师制定了详细周全的麻醉方案,计划术中除了麻醉深度、心排量、连续有创动脉血压和中心静脉压等嗜铬细胞瘤手术常规监测外,还联合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ICU)苏懿主治中医师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动态监测患者脑血流情况,实行术中血流动力学多模态监测,为麻醉医生精准用药、动态调控提供参考。
术前血管活性药物准备
手术当天,黄永华针对血压骤升骤降、维持脑部正常血供等方面做足应急预案,酚妥拉明、乌拉地尔、硝普钠、艾司洛尔、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胺碘酮等一系列调控循环的药物都提前装上了微量泵,比常规手术增加了多种“防守秘技”。一切都有条不紊地准备妥当,近10名医护团队严阵以待,各司其职,一场无声无息的硬仗即将打响。
通力合作,成功“拆弹”
无影灯下,两位麻醉医生紧绷神经,密切留意麻醉监护仪的变化,随时与主刀医生徐战平沟通,关注手术进展情况,确保快速应对患者出现的任何变化。
麻醉手术团队手术中
最终,在泌尿外科、麻醉一科、神经重症监护病房及手术中心护理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拆弹”专家团队成功将嗜铬细胞瘤摘除,手术顺利完成。“顺利”二字的背后不仅有专科医生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还有麻醉医生对剥离瘤体时血压飙升的紧急应对,对瘤体切除后血压骤降的及时处理。
手术结束后10分钟,患者呼吸循环稳定,顺利苏醒,此刻黄永华悬在半空的心总算放下来了。其后在外周神经阻滞复合静脉自控镇痛的加持下,陈阿姨安全、舒适、无痛地度过了围手术期,术后7天顺利出院。
游玉媛介绍,TCD监测能及时敏锐捕捉患者术中脑灌注、颅内压情况,多用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评估脑部血流灌注。本次手术引入TCD为避免脑血管意外提供了很好的辅助监测手段,这种术中血流动力学多模态监测后续将应用到更多急性颅脑外伤病人、脑血管意外高危病人的沙滩椅位肩关节镜检查治疗和肩关节置换手术中,尽可能地避免脑血管意外的发生,保障病人安度围术期。
术中血流动力学多模态监测
来源:手术中心麻醉一科、泌尿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