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梦华录》迎来大结局
虽然大家褒贬不一
但这部剧也算是今年难得的爆款剧了
除了“顾盼生辉”CP包揽多个热搜
作为其中的衍生产品
宋朝的茶文化以及
“神仙姐姐”的招牌紫苏饮也火了
这不,最近某茶发布联名款
简直卖爆了▼
今天,我院中药房薛敏菲副主任中药师
就来给大家说说紫苏饮的前世今生
以及其中主角——紫苏的妙用
紫苏饮
古时原名应为“紫苏熟水”,熟水即是古代的饮料。南宋陈元靓所著的《事林广记》记载, “仁宗敕翰林定熟水”以紫苏为上,沉香次之,麦门冬又次之。紫苏饮在古代有多受欢迎,可见一斑。
做法十分简单,明代高濂《遵生八笺》中写道:“取叶,火上隔纸烘焙,不可翻动,修香收起。每用,以滚汤洗泡一次,倾去,将泡过紫苏入壶,倾入滚水。服之,能宽胸导滞。”
这一古人智慧至今仍十分有用。进入夏季后,湿气渐重,有人时常会出现头晕、脑胀等症状,只需将紫苏叶焙干,再像冲茶一样用开水冲泡,就可以得到紫苏饮了。
紫苏饮芳香扑鼻,既可以解暑,又可以祛除体内的湿气,疲惫顿消,超适合夏天品尝。
紫苏 · 您了解多少
不过,在广东人看来,用紫苏来做饮料,似乎有些不可思议,因为大多数时候都会把它当做调味料。紫苏炒螺、紫苏焖鸭、紫苏炒豆角……才是广东人的最爱。
平时大家看到的紫苏多数是紫色的,但原来它的“家族”并非全是同一色系。
紫苏植物在漫长的栽培种植过程中,由于土壤、水源等环境不同,会衍生出白苏植物,又名荏苒。紫苏的叶为绿紫色或仅下面是紫色,白苏叶则是两面绿色,但从植物分类上,两者皆为紫苏植物种。
根据叶片的大小以及栽培的情况,我国的紫苏被分为两个变种,一为变种皱叶紫苏,又名鸡冠紫苏、回回苏,其叶有紫色和绿色之分,叶缘深锯齿、起皱,我国南方较多;另一变种尖叶紫苏,又名野生紫苏,它们的叶片比较小,叶子两面都有柔软的绒毛,叶片边缘的锯齿也更深。
由于紫苏的汁液(提取物)色泽呈紫红色,食品加工厂常将它作为梅酱、腐乳等食品的染色剂。
紫苏还是一种高效、无毒、天然的“防腐剂”,有人曾做过试验,用嫩紫苏叶将鱼、肉、豆腐等易腐坏之食物包裹,将其置于阴凉通风处,在常温下可延长保质期3-4天。
在食用过程中,人们用干紫苏的茎叶来加工豆酱、胡萝卜酱、西红柿酱,不仅可以去腥防腐,而且味美可口,健脾开胃、消食顺气。
紫苏 · 中医药上的妙用
紫苏叶、紫苏梗、紫苏子均是常用的中药。它们虽然来源于同一株植物,但各有功效。
紫苏叶
为紫苏的干燥叶(或带嫩枝),性温,味辛,归肺、脾经,解表散寒、行气和胃。
用于风寒感冒、咳嗽呕恶、妊娠呕吐、鱼蟹中毒等症。
紫苏子
为紫苏的干燥成熟果实,果皮脆薄,易压碎,种仁黄白色,富含亚麻酸油,有香气,有较高营养价值,生用或炒用。
中医认为,紫苏子味辛性温,入肺经,降气消痰、平喘、润肠。常用于痰壅气逆、咳嗽气喘、肠燥便秘等症。
紫苏梗
为紫苏的干燥茎,味辛性温,入肺、脾经,有理气宽中、止痛、安胎之功用,可治胸膈痞闷、胃脘疼痛、嗳气呕吐、胎动不安。
另外临床上常与藿香梗同用,治疗湿阻、风寒等,并称为“苏藿梗”。
除了简单的焙干泡水紫苏饮以外,紫苏也很适合制作粥类药膳,有需要的市民可以试试哦▼
紫苏 · 养生粥疗方推荐
紫苏叶粥
【做法】取紫苏叶10克择净加清水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加大米煮为稀粥。或将鲜苏叶洗净切细,待粥熟时调入粥中,再煮沸即可。
【功效】每日1-2次,连续2-3天。可解表散寒、行气宽中,适用于外感风寒所致的恶寒、发热、头痛身痛、鼻塞无汗、脘腹胀满、恶心呕吐、妊娠呕吐等。
紫苏子粥
【做法】紫苏子10克,洗净后放入锅中,加清水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加大米煮为稀粥即可。
【功效】每日1次,连续2-3天。可下气止咳、润肠通便,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咳嗽痰壅、大便不通、燥结难解等。
紫苏麻仁粥
【做法】准备紫苏子、火麻仁、北杏仁各10克,一同放入砂锅加清水煮沸。随后转小火熬煮15分钟,去渣留汁备用。大米洗净后放入砂锅,加入药汁,再加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小火熬煮成粥,还可调入适量冰糖服用。
【功效】此方适用于肠燥便秘或是老年人习惯性便秘者。
紫苏砂仁粥
【做法】准备紫苏叶和梗各5克、砂仁3克,加水大火煮沸后转中火煮5分钟,去渣留汁。药汁放入砂锅,再加适量清水,大火煮沸,放入洗净的小米,煮沸后小火煮成粥即成。
【功效】此方具有行气和胃、安胎的功效。适用于妊娠呕吐、胃脘胀闷、不思饮食的人群。
夏天到了,清爽开胃的凉拌紫苏叶也是不错的选择,适用于感冒风寒、恶寒发热、咳嗽、气喘、胸腹胀满等病症。健康人食用则能强身健体、润肤,但气表两虚者忌食。
需注意的是,由于紫苏含有挥发成分,所以入药煎汤时不宜久煎。尽管紫苏有诸多功效,但服用也有禁忌。长期食用紫苏,脾胃虚寒的人可能导致滑泄,气弱表虚者也不宜服用。建议不明自身体质的市民可先咨询医生意见。
温馨提示:再次强调,食疗仅可起到保健功效,无法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如果出现相应病症,请第一时间就医问诊。
作者:薛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