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迎来芒种,为二十四节气之第九个节气、夏季的第三个节气。这个时节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
不过,这两天下起雨来,倒是比酷暑高温天要舒服一点。俗话说“未食五月粽,寒衣唔入栊”,芒种时节气温还会有波动,大家还是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由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联合佛山市中医院制作的《节气廿四味》系列视频中,眼科杨雪艳副主任中医师就给大家推荐了清热解暑又祛湿的冬瓜薏米老鸭汤,还分享了爱眼护眼小贴士。一起来看看吧▼
此外,我院中医治未病护理门诊马晓贤主管护师也就近期的就诊情况,给大家送来“养阳”攻略。
抓住夏日“养阳”良机
马晓贤表示,中医治未病护理门诊近期有较多前来调理的患者,自觉全身乏力、懒洋洋、绵绵无力,伴有口腔溃疡、脸上冒痘等情况。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暑为夏季主气,由火热所化,暑为阳邪,其性升散,最易耗气伤精。暑邪侵犯人体可致腠理开泄而多汗、心烦闷乱、尿少短赤、大便干结等症状。
芒种到了,雨水充沛、闷热潮湿,湿邪容易与暑热一起“勾搭”,侵袭身体,于是人们会觉得懒洋洋、绵绵无力、脸上油腻腻或者长痘痘。
此时,很多人就会选择躲在空调房喝冷饮,却反而更没有精神,感冒、湿疹、胃肠炎等疾病接踵而来。实际上,大家搞反了——
夏季是一年里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对于人体来说是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人体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旺盛起来,并活跃于人体表面,正是一年中“养阳”的关键时期。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中医认为,阳气有温养组织脏器、维持生理功能和固卫体表的作用,是充盈周身之气。阳气是生命的能量源,就像自然界的太阳一样。
夏天时气血都浮在体表,身体内的阳气较弱,此时待在空调房或大量食用生冷食物,寒邪就会在体内越积越深,日久导致脾胃虚寒。所谓“寒则伤阳”,身体阳气不足则百病生。所以,养护阳气是养生防病的根本,大家要抓紧夏天“养阳”。
怎么养?3种应节疗法Get
在人体的背部,通过闪罐、揉罐、走罐、抖罐、留罐,疏通经络、调理全身脏腑、平衡阴阳等,达到加快血液循环,健脾化湿的效果。
在肚脐上隔药灸,利用肚脐皮肤薄,敏感度高、吸收快的特点,借助灸火的纯阳热力,透入肌肤,刺激组织,达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健脾祛湿,补充人体阳气的作用。
督脉为人体阳脉之海,在督脉上进行艾灸,主要是通过激发协调诸经,发挥平衡阴阳、抵御外邪、强化真元,达到温补督脉、补充阳气的作用。
日常饮食起居“养阳”法
除了传统的外治疗法,日常生活中多多“养阳”也很关键,针对近期的天气,马晓贤给大家以下建议▼
01/不要久居空调房。炎热夏季,室内外温差较大,很多人会患空调病,不建议整天待在空调房;夜间空调的温度不要太低,最好在26℃以上。
02/在饮食上宜注重健脾化湿、利水润燥。多吃能祛暑益气、生津止渴的食物:如冬瓜、芡实、淮山、茯苓、白扁豆、赤小豆、薏米等。
03/不要熬夜。夏季最晚也要在23:00点前入睡,保证充足的睡眠,中午适当休息一下帮助缓解疲劳。
04/适当晒太阳。尤其是晒背,可以补充阳气,利于气血的运行,振奋精神。
05/所谓“动则生阳”,可以适当进行一些户外活动,如散步、八段锦、太极等,但不可过分激烈导致大汗淋漓。
最后,给大家推荐一款夏天的消暑茶饮——
酸梅汤
原料:乌梅30克、桑葚10克、陈皮10克、山楂10克、甘草5克、冰糖适量。
做法:所有材料放入锅中,加2-3L水,大火煮沸,小火煮40分钟关火,加入冰糖即可。
功效:解暑生津止渴、健脾开胃、抗疲劳、平肝降火。
禁忌人群:胃酸分泌过多者。
附:中医治未病护理门诊开诊安排
周一
上午:宋少英,治未病中心主管护师
下午:范秀英,骨伤综合科副主任护师
周二
上午:林梅,骨十一科主任护师
下午:谢冬群,针灸二科副主任护师
周三
上午:陈哲子,针灸一科主任护师
下午:康玉闻,骨二科副主任护师
周四
下午:谭碧娆,胸外乳腺科主任护师
周五
上午:刘玉莲,针灸针主管护师
下午:柯颖华,妇科副主任护师
周六
开放治疗:8:00-11:30,14:30-17:00
周日
休息
中医治未病护理门诊咨询电话:0757-83062007
来源: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佛山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