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重要病因──髂静脉压迫综合症的介入治疗
资料来源:佛山市中医院 发布者:system 时间:2010年07月26日 15:01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属中医学“水肿”、“瘀血流注”、“血瘀证”、“脉痹”等范畴,是临床常见病 ,也是骨关节创伤或骨科大手术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DVT易并发致命的肺栓塞(PE)和慢性静脉瓣膜功能不全。静脉血栓以下肢静脉静脉血栓多见,因解剖结构原因,尤以左下肢好发,而髂静脉压迫综合症正是引起DVT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临床上常常忽视因素。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IVCS)又称 May-Thurner 综合征或 Cockett综合征,此综合征多发于左侧,这是与左侧髂静脉的特殊解剖关系密切相关。左右髂总静脉大约在L5平面汇合为下腔静脉,此处左髂总静脉容易受到右髂总动脉与骶骨岬或 L5 以及骨盆边缘的压迫,形成腔内粘连、内膜增生、动静脉间发生粘连,进而阻碍下肢静脉回流形成下肢DVT。

  IVCS 的临床症状常常症状隐伏,不易察觉,一旦并发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甚至肺动脉栓塞,而危及生命;慢性长期压迫导致静脉回流受阻,静脉高压形成慢性静脉瓣功能不全,出现下肢不同程度肿胀、下肢静脉曲张、静脉淤滞性皮炎,色素沉着、溃疡等。临床上一旦出现了DVT,往往忽视了DVT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髂静脉受压综合征(IVCS)。

  影像诊断上CTA、MRA、超声诊断髂静脉受压综合征(IVCS)都有一定的局限性。CTA 诊断 IVCS 需要用较多对比剂,不能显示深静脉的瓣膜功能情况,无法观察对比剂是否反流及对髂静脉腔内粘连结构不能显示。MRA诊断IVCS的局限性在于:①当髂静脉受压程度较大时,狭窄处血流加速或湍流引起体元内流动失相位,MR 信号减弱或消失,从而导致夸大髂静脉受压程度,造成临床过诊。②下肢静脉 MRA 检查扫描时间长。③空间分辨率有限,不能清晰显示静脉瓣膜等结构,无法评价静脉瓣膜功能。超声诊断由于髂静脉位置较深,受盆腔气体干扰较严重,尤其对肥胖患者,其诊断依赖操作者的技能、经验,使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髂静脉检查中受限。

  作为诊断IVCS金标准──下肢静脉DSA造影具有直观性和整体性优势,能够观察静脉阻塞程度与范围,并能直接进行介入手术干预。造影分顺行性及逆行性造影,顺行性静脉造影可以整体观察下肢深浅静脉回流情况及静脉瓣形态。逆行造影对确定深静脉瓣膜的功能及评估逆流发生的范围、程度有较高的价值。

  IVCS 静脉造影表现有直接和间接征象。 ①直接征象:髂静脉受压段静脉横径增宽,并有不同程度的局限性显影密度降低。若受压段已形成粘连带,可出现点状、长条状或多发细条状充盈缺损;若受压段静脉完全闭塞,可出现对比剂中断现象。②间接征象:当髂静脉受压影响到静脉回流时,周围的侧支循环逐渐建立,如骶前静脉丛、子宫静脉丛、腰升静脉等代偿静脉显影。造影过程中,对比剂排空延迟也提示髂静脉回流不畅。插管法 DSA 在诊断IVCS的过程中,还可测定受压静脉两端压力差,从而提高疾病诊断率。当髂静脉受压近端和远端压力梯度在静息状态下大于 2 mmHg、运动状态下大于 3 mmHg即可明确诊断。

  IVCS治疗方法:因该综合征属于机械性梗阻,对于症状轻微或无症状的患者,可采取抬高患肢、穿循序减压弹力袜等措施缓解症状,口服阿司匹林、潘生丁或华法林等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对于重症患者可采用手术治疗,包括传统手术治疗和腔内介入治疗。

  传统手术治疗主要包括:Palma-dale手术;髂静脉切开成形术;衬垫减压术;右髂总动脉后置吻合术;髂动脉悬吊术等。传统手术的弊端:由于综合征的病因既有外来的压迫又有管腔的狭窄,传统手术在手术方式的设计上只是单纯的纠正血管狭窄或解除外来的压力,不能满足治疗的要求,而且难以获得良好的远期疗效;并且有手术创伤大,患者术后恢复慢、易复发等诸多弊端。

  IVCS腔内介入治疗:腔内介入治疗方法逐渐成为治疗综合征的新手段,可于病变段血管内行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术,治疗并发症DVT时可直接导管溶栓治疗,采用导管技术直接作用于病变血管,优点是创伤小,操作简便,符合人体正常的解剖和生理特点,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李健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