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 有人问,现代化的设备,越复杂操作越简单,16层螺旋CT为什么比传统CT操作复杂?
这是因为我们面对的检查对象是病人,而且是有着各种不同病变的患者,传统CT由于功能简单,只要定好位,按常规作单层扫描就可以了。只要把扫描的脏器或部位都包括全了即达到了要求,把图像拍下来交给医生出报告就完成了。
螺旋CT则不然,因为是容积扫描,必须把准直、螺距、层数、层厚等预先设置,针对不同的患者、不同的病情和不同的诊断要求选择不同的扫描方案,常常需要技术员和医生的密切配合。尤其做增强扫描时,根据增强的目的,确定高压注射器内造影剂的注射速度及确定扫描开始和结束的时间,有的要做延迟扫描,并要与平扫的层面作对比,最后在大量的图像中选择最有诊断价值的拍摄,并根据需要作其他后处理,这种后处理比扫描时间要多上几倍甚至十几倍。医生和技术员必须不断认真钻研,熟练掌握各种后处理功能,才能真正达到诊断的要求。CT室的医技人员都很努力短期内完成了操作技术上的跨越。
十四 螺旋CT的仿真内窥镜技术是怎么回事?它能取代纤维内窥镜技术吗?
CT的内窥镜技术是“仿真”内窥镜,它是用计算机把容积数据立体重建,同计算机领域的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结合,如管腔导航技术(Navigation)或漫游技术(Fly Through),可模拟内窥镜检查的过程,并作色彩编码,使内窥镜显示更为逼真。目前使用比较多的有仿真支气管镜,胃镜、结肠镜、喉镜、血管镜、胆管镜等等。几乎所有管腔器官都可以用仿真内窥镜显示。
与纤维内窥镜比较,CT仿真内窥镜有不少的优点:
1、无插管的痛苦。不管对人体哪个管腔插入纤维内窥镜的管子都是痛苦的,甚至引起病人的恐慌;管子在管腔内走动,甚至引起痉挛、水肿等不良反应。
仿真内窥镜不需要插管,只是在计算机上利用后处理的软件模拟出来的图像,属于无创性检查技术。
2、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病变的范围、大小,如仿真喉镜不仅从口腔侧看到喉内的肿物,并可以从大气管侧看到肿物的大小、长度、侵犯的范围;而纤维镜只能看到近端病变的情况,尤其遇到狭窄的管腔,因通不过狭窄区,远端的病变难以观察到。
3、仿真内窥镜不仅能观察到管腔内的病变,尚可看到管腔壁和管腔外的病变,特别是周围淋巴结肿大的情况。
4、留下永久的图像,记录客观发现,可供反复观看和集体会诊。而纤维内窥镜由专人操作,其结果的正确率受检查医生的经验、熟练程度和水平的影响。
但仿真镜也有明显的缺点:
1、最大的缺点是不能做活检,得不到病理结果。
2、图像的质量受扫描、层厚、重建方式技术的影响,特别是伪影的干扰,有失真的误差。
所以,CT仿真内窥镜不能取代纤维内窥镜。
十五 仿真内窥镜成像技术能解决哪些诊断问题?
纤维内窥镜被认为是评价气管支气管病变的“金标准”,可以直接观察到支气管粘膜表面和病变形态,并可以进行病理学组织活检,已被临床广泛应用几十年了。但是由于插管技术对病人有较大痛苦,常常不能被患者接受,尤其老人、小孩和体弱者,特别是肺功能较差者,因此其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1994年临床开始应用螺旋CT仿真支气管镜以来,也颇受欢迎。目前是CT仿真内窥镜应用最多最早的成像检查技术。无需插管,患者躺在扫描床上屏住一口气,在感兴趣的区域进行薄层螺旋CT扫描,利用CT的多种三维重建技术,构成图像;能连续且清晰地显示气管、气管隆突、主支气管及亚段支气管内壁的情况,能任意在腔内漫游和探查,并能看到纤维支气管镜不能通过的狭窄和亚段以下的小支气管,也可观察到气管支气管腔壁和腔外的病变,再结合CT横断薄层扫描,可以十分确切地确定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其缺点不能进行组织活检,但可指导支纤镜或经皮活检。在一些情况下可替代纤维支气管镜,如病人术后、放疗后或介入治疗后的复查。
当然不同档次的螺旋CT仿真支气管镜的效果迥然不同,可达3-6级支气管,扫描参数的选择起着重要的作用。
临床实践中,许多作者将仿真支气管镜和纤维内窥镜进行对比,发现两者有较好的一致性,例如:对中央型肺癌管腔的闭塞,管腔内的肿块,气道的不完全阻塞,管腔的偏心性狭窄,甚至狭窄处的表面凹凸不平等,皆可在仿真支气管镜图像上显示,但是管腔内浸润生长的菜花样肿物可被认为管腔不规则狭窄,内膜糜烂性病变显示得也不佳。但是纤维内窥镜看到的管腔受压性改变,仿真内窥镜则可将管腔壁的病变和肿大淋巴结的压迫区分开。
另外,CT内窥镜对先天解剖变异,特别是外伤气管的断裂、扭曲变性及塌陷,均显示良好。
总之,纤维支气管镜不仅能提供形态的信息,也可以做组织活检,是诊断上重要的手段,但有一定的禁忌症和并发症,并为有创性检查,患者有一定的痛苦。而CT支气管内窥镜则可弥补纤维内窥镜的缺欠,两者若能结合,互补长短,对诊断更为确切,临床上可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使用。(樊长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