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层螺旋CT诊断作用知识30问(之一)
资料来源:佛山市中医院 发布者:system 时间:2004年03月08日 14:50

  编者按:近二、三十年来,医学影像诊断学飞速发展,各种影像手段都获得极大的改观,新的信息模式不断涌现,给临床医生提供了大量的解剖、生理、病理等多方面信息,直接影响对疾病的诊断和预后的判断。无论是B超、同位素还是放射学的发展都日新月异。几十年前,处于临床医学中辅助性的学科已跃升为支撑性学科。例如,CT、MRI已普遍应用,成为临床诊断不可缺少的重要检查手段。临床医生对其适应症掌握得越好,诊断作用就越大;患者对其理解得越多,配合得越好,检查就做得越好。最近,我院新安装了16层螺旋CT,为了普及有关CT的知识,使这台机器更好地为临床服务,发挥其作用,特开办此讲座,供大家共同探讨。

  一、什么是CT?

  CT是英文Computed Tomography的两个字头的缩写,简称为CT,意为计算机体层摄影。自从1895年德国的伦琴发现了神奇的X线,立即被用于临床,做人体疾病的检查。透视、照相、各种造影等,但70余年无重大进展。随着计算机的问世,X线的使用开始改变,1969年英国的Hounsfield把计算机技术与X线的断层摄影技术结合起来,研制出头颅CT机,并很快被应用于临床。1974年Ledley设计了体部CT,使CT能用于扫描全身各个部位。这种无创、无痛、无危险,而图像又好的检查技术,是对X线诊断学的重大发展,树立了影像诊断学新的里程碑。为此,Hounsfield获得了1979年的诺贝尔医学生物学奖。

  CT广泛应用于临床,过去,X线检查看不到的颅内病变,如脑出血、脑梗塞、脑肿瘤等,体内脏器的病变如肺癌、肺感染、肝癌、肾癌等都可以诊断了。至于骨与关节病变CT更有它的独到之处,不仅肿瘤、感染的鉴别比X线明确多了。对于微小骨折和特殊部位的骨折,如环枢椎、骶骨等部位的创伤改变,弥补了X线平片的缺陷,对脊椎各种病变更是有极大的诊断价值。

  二、CT可以取代X线吗?做了CT就不必照X线片了吗?

  CT不能取代X线。X线片与CT的成像原理完全不同:X线照相是把具有三维的立体解剖结构摄成二维的平面图像,投照部位的全部信息都摄在一张X光片上,它的信息量大,而且全面,如胸部X光把胸廓、胸壁软组织、肺野、纵隔、心脏等都包括在一张片内,但影像互相重叠,要靠影像科医生一一分析,而CT则是一幅一幅的断层影像。CT是由X线管和能测量透过X线量的探测器所组成的扫描装置,把扫描所收集到的信息数据进行储存,通过模数转换,由计算机运算,再通过数模转换,重建图像,形成一幅幅的人体部位的横断面图像,每一幅等于一片一片的切层,所以要观察该部位的全部情况,就必须要参考X光片,一些医生不理解为什么做了CT后还要照X光片?就是因为诊断需要局部与整体结合,以便全面的观察病变。CT、X线不能互相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