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9月15日所在的周为“中国减盐周”,旨在集中向公众传播低盐饮食知识,促进全社会共同关注和践行减盐行动。
今天佛中医营养科主任潘永便来教大家认识食用盐,聊聊如何挑选食用盐,避免摄入过量。
盐,乃百味之首,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现在市面上盐的种类繁多,低钠盐、加碘盐、海藻盐、竹盐、含硒盐……琳琅满目的盐产品到底有什么区别?
一、认识食用盐
食用盐的主要成分为氯化钠(NaCl),这一化学名称在食品标签上常以“钠”的含量形式出现。简单来说,每1克的盐大约等同于400毫克的钠。钠作为人体不可或缺的常量元素之一,其生理功能多样且重要。它参与调节体内水分的平衡,维持体液渗透压与血压的稳定;同时,也维持体液酸碱平衡,支持神经与肌肉的正常运作,包括心肌的规律性收缩。此外,钠在肠道中还扮演着促进营养素吸收的角色,比如辅助葡萄糖与某些氨基酸的吸收,这对于人体能量的获取与蛋白质的合成过程至关重要。
当人体出现低钠血症时,可能会表现出淡漠、倦怠、无力、恶心、呕吐等症状,血压下降,甚至伴有肌肉痉挛疼痛。若缺钠情况严重,会有轻生的念头,还可能引发昏迷、外周循环衰竭乃至休克等严重后果。因此钠是我们生命中很重要的一种营养物质。
盐虽然对我们身体益处多多,但是也要把握它的食用量。《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建议,成年人每日摄入食盐不超过5克,也就是每日不能摄入超过2000毫克的钠。高盐饮食容易增加心血管、骨质疏松及肥胖的风险,同时也有致癌及诱发肾病等风险。中医认为“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和“血泣”即血液浓稠运行缓慢。据统计,2024年我国居民的食盐摄入量仍然偏高,平均每日摄入量为10.5克,超过了推荐的5克摄入量的健康标准,表明“减盐行动”仍然迫切需要推进。
二、常见食用盐的适用人群
低钠盐用氯化钾替代部分氯化钠,从而在保持原有咸味的同时,实现了钠含量的大幅降低,这种搭配不仅满足了味蕾的需求,更在无形中为健康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防线。研究证实,低钠盐可显著减少脑卒中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和死亡。人体肾脏是保钠排钾的,钾离子是人体细胞内最主要和重要的阳离子,缺钾会导致肌肉乏力、痉挛,腹胀食欲低下,胸闷心悸短气等症状,人体正常生理需要每天补钾4~6克。因此低钠盐对高血压及健康人群均适用。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低钠盐虽好,却并非人人皆宜,尤其是肾功能不全或已患有高钾血症的患者而言,过量摄入可能导致钾在体内蓄积,无法有效排出,进而引发心律不齐、心力衰竭等严重后果。因此,在选用低钠盐时,务必根据自身健康状况,谨慎权衡利弊。
碘,这一人体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在维持甲状腺功能、促进生长发育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部分海产品摄入不足或碘缺乏的地区,居民往往面临着碘摄入不足的困境。此时,碘盐便成为了他们补充碘元素、预防碘缺乏症的重要途径。
碘盐,顾名思义,即在普通食盐中添加了适量的碘化物。这一举措,不仅有效解决了碘缺乏地区居民碘摄入不足的问题,还极大地降低了甲状腺肿大(“大脖子病”)和克汀病(“呆小症”)等碘缺乏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对于儿童而言,充足的碘摄入更是保障其智力发育和身体健康的关键所在。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以及生活在高碘地区的居民,需要选择无碘盐,同时避免含碘较高的食物。另外,如今高发的单纯甲状腺结节者仍可以食用加碘盐,但注意避免一次食用过多高碘食物。
除了常见的低钠盐与碘盐外,市场上还涌现出众多标榜能补充微量元素的“营养盐”,诸如富硒盐、加锌盐及蕴含深井钙元素的盐品,更有部分产品融入了柠檬酸锌、胡萝卜素等营养强化剂,旨在提升饮食的综合性营养。
需理性看待的是,食盐之根本在于调味,其内含的营养元素即便经过强化,含量亦属有限。人体日常所需的广泛营养素,主要还是依赖均衡摄入的蔬菜、水果及肉类食品。故而,对营养盐寄予过高的营养补充期望,非明智之举。考虑到每日食盐摄入量仅寥寥数克,即便是富含硒元素或钙强化的食盐,其对于人体矿物质的直接补充作用亦是微乎其微。
此外,提及一个常被忽视却至关重要的添加剂——亚铁氰化钾,作为国家批准的安全食用盐抗结剂,它能有效防止食盐结块,其使用严格遵循国家标准,确保了食用的安全性与无害性,公众可安心食用。
这些盐品种只是来源不同,本质上都是氯化钠,没有太大的区别。湖盐,从内陆的盐湖中提取,工艺相对简单,保留了较多的天然成分。海盐,通过海水蒸发而制得,其生产过程保留了海水中的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岩盐,也叫矿盐,是从地下盐矿开采出来的,经过复杂的地质运动在地壳中沉淀而成。竹盐,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盐,通过将日晒盐装入竹筒中,用黏土密封后进行高温煅烧而成,这种工艺使得竹盐在保留海盐矿物质的同时,还融入了竹子的清香和高温煅烧带来的特殊效果。
这几种盐的加工都原原本本地保留了较多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颗粒比较粗,适用于腌制食材、浴盐洗涤,盐包热敷还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温经散寒的作用。
三、如何避免摄入过多食用盐
1.控量加入
在烹调过程中可以推荐使用控盐瓶或限盐勺。控盐瓶每按出一次0.5克,限盐勺常用规格为2克,每餐按量加入菜肴。
2.少吃外卖或外出就餐
很多餐馆为了吸引顾客,经常靠多油多盐增加香味,“麻辣鲜香”往往意味着更多的油和盐。
3.留意其他调味品含钠量
酱油、鸡精、蚝油等调味品钠含量高,注意留意营养标签,不要超量使用。
4.关注隐性盐摄入
除了食盐,隐性盐的摄入也需要特别关注,像腌制食品和包装食品等,在购买时要注意看成分表,通过标签中钠的数值,可以换算出有多少的盐。
潘永指出,无论是低钠盐还是碘盐,都是针对不同人群健康需求而精心设计的食用盐品种。市民在选择时要注意看营养标签,并充分考虑自身的健康状况和饮食习惯,以科学、合理的态度来选择、使用这一日常调味品,同时保持清淡的饮食习惯,少吃加工食品,多吃新鲜果蔬,才是有益身体健康的生活方式。
2024中秋开诊情况
附2024年中秋节开诊情况,大家不要跑空了哦~
来源:营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