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综合征养生与食疗.exe(ver.2024),请更新!
资料来源: 发布者:甘丽姝 时间:2024年10月09日 11:38

  在舒爽畅快的秋风中,今年最后一个法定节假日——国庆假期已然结束。

  重返工作、学习岗位,不少小伙伴表示,“从踏出家门那一刻起忧愁,它总围绕着我”  

  提不起劲、注意力不集中,甚至以往能吃两碗的猪脚饭,都吃不完一碗。

  没错,这是假期综合征又犯了,加上正值夏秋之交,天气转凉,身体容易出现秋乏症状。别担心,佛中医治未病中心主任刘继洪主任医师给你支招,教你调整回最佳状态!

  


 

  假期综合征的表现

  

  疲劳感增强

  假期中作息不规律,晚上熬夜追剧、打游戏过High,第二天睡到日上三竿精神过Down,在两极精神起伏变化下,导致睡眠不足或过度休息,从而影响节后上班、上学,出现缺乏精神、疲劳感满满的状况。

  注意力难集中

  经过长时间的放松,突然要集中注意力投入工作或学习,十分困难。同时在过程中,也经常出现走神、心不在焉的情况。

  胃肠功能紊乱

  假期饮食不规律,很多人早上睡过头,不吃早餐,中午或者晚上又敞开肚皮“暴风式吸入”,饥一顿饱一顿,导致出现消化不良、腹泻或便秘等问题。

  情绪波动

  从放松的精神状态突然切换到稍微紧张的工作、学习状态,心理上一下子难以接受,可能会引发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假期综合征缓解方法

  

  形(身体)的调理

  1.调整作息:假期结束后,要尽快让身体回归工作与学习状态,调整作息时间,恢复正常的睡眠习惯,避免熬夜,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如果感觉难以入睡或睡眠质量不好,可以尝试采取一些助眠的方法,如睡前泡脚、自我按摩印堂、对耳屏、神门等穴位。  

  

  2.适当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以帮助缓解身心的紧张和压力,促进体内新陈代谢。假期结束后,不要立即进入高强度的运动状态,可以逐渐增加运动时间和强度,让自己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可以选择散步、瑜伽、慢跑、游泳等低强度至中强度的运动方式,每天保持至少7000步的活动量。

  3.节制饮食:长假期过后大多数人会体重增加,甚至出现肥胖等问题,这也是造成乏力疲劳的原因,应节制饮食,同时要避免暴饮暴食,减少辛辣刺激油腻食物的摄入,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保持饮食多样化,有助于促进肠胃蠕动,恢复良好的精神状态。

  气(血、能量)的调理

  1.促进气血循环:通过一些简单的中医理疗方法,如按摩、针灸等,疏通经络,可以促进气血循环,缓解肌肉酸痛和睡眠不适等问题。

  2.调节呼吸:进行深呼吸练习,有助于放松身心,促进体内能量的平衡。可以尝试传统养生功、冥想、瑜伽等呼吸练习,帮助自己更好地调节呼吸和情绪。

  3.扶持正气:通过中医中药内调外治的保健调养,保持五脏六腑的平衡,健脾养胃,保证后天水谷精微之气持续供应,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神(心理与情绪)的调理

  1.调整心态:放假只是暂时的放松,让紧张疲惫的身心得到一个短暂的休息,而不是长时间的放松。假期结束后,要尽快调整心态,避免对工作或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可以通过与同事、朋友或家人交流来缓解压力和情绪,让自己更好地适应新的生活状态。

  2.学会放松:在工作或学习中,要学会劳逸结合,适当休息。可以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冥想、小憩、散步等活动,让大脑得到放松和恢复。

  3.积极应对挑战:在适应新的工作和生活状态时,可能会遇到一些挑战和困难。要保持乐观和积极的心态,不要过度焦虑和担忧。可以通过制定计划、分解任务等方式来应对挑战,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和应对能力。每天早上对着镜子笑一笑,并保持一天一半时间微笑状态,积极的正能量就会充满全身,能有效应对各种挑战。

  综上所述,从形、气、神三个层面来调理假期综合征需要综合考虑身体、能量与循环以及心理与情绪等多个方面。通过调整作息、节制饮食、适当运动、促进气血循环、调节呼吸、调整心态、学会放松以及积极应对挑战等方法,可以有效地缓解假期综合征带来的不适症状,让自己更快地适应新的工作和生活状态。

  秋季养生妙招

  

  长假过后,天气转凉,昼夜温差增大。人体为适应这种变化,会出现一些生理调整。比如血液循环相对减慢,皮肤容易干燥,呼吸道黏膜抵抗力下降,进而容易引发感冒等呼吸道疾病。养生治未病应着重于滋阴润肺、润燥防寒,以下是从饮食、起居、运动和精神调养四个方面的具体建议:

  饮食养生

  滋阴润肺:秋季养肺是关键,应多吃养阴润肺的食物,如百合、银耳、莲子、南瓜、梨、柿子、香蕉、甘蔗、荸荠、龙眼肉、柚子等,这些食物既能润燥,又能增强肝脏功能。

  减辛增酸:辛味入肺,酸味入肝。应少吃或不吃辛辣刺激、煎炸熏烤类的食物,如辣椒、花椒、桂皮、生姜、葱和酒等,以防肺气太盛或辛燥伤肺。同时,适当吃些酸味的果蔬,如橘子、柠檬、石榴、番茄、乌梅、葡萄等,有助于收敛肺气。

  喝粥补水:早餐应吃温食,最好喝热粥,如粳米粥、糯米粥、甘蔗粥、玉竹粥、沙参粥、生地粥、黄精粥等,均有健脾胃、补中气的功效。白天可喝点盐水,晚上喝点蜂蜜水,既能减少白天的水分流失,又能适时补充人体水分,抗衰老,防便秘,兼调脾胃。

  吃时令果蔬:如芝麻、柿子、冬枣等。芝麻可以补肝肾,润肺气,增津液,润肠燥;柿子能养肺护胃,清热祛燥,化痰止咳,生津止渴;冬枣则能调节免疫,增强免疫力,预防感冒,还能抗氧化,提高皮肤弹性。  

  起居养生

  防寒保暖:天气寒凉,日夜温差大,应做好保暖工作,尤其要注意头颈、腰背、脚部、关节的保暖。俗话说“白露不露身,寒露不露脚”,防寒要从足部开始,避免赤足穿凉鞋,晚上可用热水泡脚,舒筋活血,温暖全身。

  室内保湿:秋季气候容易干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在室内放置加湿器,或种植一些绿叶花卉,如绿萝、富贵竹、风信子、花叶万年青等,以净化空气,促进身体健康。

  规律作息:秋季宜早睡早起,保证睡眠充足,注意劳逸结合,防止过度疲劳和熬夜。早睡可顺应阳气收敛,早起可使肺气得以舒展。  

  运动养生

  适量运动:秋季气候适宜,空气质量较佳,是运动锻炼的大好时机。可根据个人情况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进行锻炼,如散步、慢跑、爬山、打太极拳等,长期坚持可增强心肺功能。但需注意,运动强度不宜过大,以免增加人体的疲惫感,反而不利于身体恢复。运动至身体微微出汗即可,此时不要脱衣摘帽,以免在寒风中感冒。

  保暖运动:寒露前后温度变化很大,由开始的凉爽变成了寒冷,这段时间不适合做太剧烈的运动,健走和慢跑这种缓和的运动是最佳选择。可在运动前穿着略薄一些,避免运动时大量出汗而导致着凉。

  点击查看视频

  精神调养

  调节情绪:寒露时节,天气渐冷且干燥,易在人心中引起凄凉之感,出现情绪不稳定、易于伤感忧郁的心情。因此,应保持良好健康的心态,将不良的情绪及时地宣泄出来,让心情平静安详,乐观豁达。可多参加自己喜欢的活动,陶冶情操,稳定情绪。

  外出赏秋:在阳光明媚的天气里,外出观赏风景,可使忧郁愁烦顿消,令人心旷神怡,给生活增添无限乐趣。  

  综上所述,秋季养生治未病需要从饮食、起居、运动和精神调养等多个方面入手,全方位地调整身体状态,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养生汤方  

 

  鲜百合沙参玉竹水鸭汤

  材料:本汤取鲜百合60克,北沙参30克,玉竹30克,水鸭(蚬鸭)一只(约重500克),生姜3片,味料适量。

  做法:先将蚬鸭剖杀,去除毛及内脏,洗净血污,砍成粗件备用。鲜百合、北沙参与玉竹分洗净,然后将上述汤料同放进汤煲内,加入清水2500毫升,先用中火,后用文火焖煮1.5小时,调入适量食盐便可。

  功效:清心润肺,养胃生津,清补良汤

  

 

  松子仁西洋参鲜鸡汤

  材料:松子仁50克,西洋参片20克,红枣8个,光母鸡1只,陈皮1/4个,生姜3片(可供3~4人用)

  做法:松子仁、红枣、陈皮洗净,红枣去核,陈皮去瓤。光母鸡去内脏、肥膏,斩为件状。以上诸料与西洋参、生姜一起放进瓦煲内,加入清水2500毫升,武火煲沸后,改为文火煲1.5小时,调入适量食盐便可。

  功效:润泽肌肤、调理五脏,防治秋冬皮肤干燥,瘙痒的作用,还可对秋日唇焦口涸有疗效。

  

 

  鲜淮山扇骨汤

  材料:新鲜铁棍淮山200克、党参15克,北芪15克,杞子15克,西施骨400克、生姜3片(3-4人量)

  做法:西施骨(扇骨)400克切块,飞水,清水冲洗备用。2500毫升水煲滚备用。党参、北芪、杞子冲洗三次备用。将西施骨及党参、北芪、姜片放入煲开水中,起火。戴手套将鲜淮山削皮,滚刀切块备用。汤水煲30分钟时加入鲜淮山、杞子再煲60分钟。加适量盐即可饮用。

  功效:健脾补气、生津润肺、补而不腻。   

  来源:治未病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