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藕、喝绿豆汤、再吃点“酸苦”,小暑我们这样过……
资料来源: 发布者:甘丽姝 时间:2023年07月05日 17:04

  本周(7月7日)即将迎来二十四节气的小暑,也是夏季的第五个节气。

  “暑”是炎热的意思,属于中医理论中的“长夏”时节。我院治未病中心陈诗慧主任中医师表示,长夏由脾所主,小暑养生的关键词应为健脾祛湿、顾护阳气。  

  《历书》曰:“斗指辛为小暑,斯时天气已热,尚未达于极点,故名也。”意思是说,此时天气已经很热,但还不到最热的时候,所以叫作“小暑”。此时气候炎热且潮湿,乃因多阴雨,空气中湿度大、大气压偏低所致。

  《中医大辞典》云:“长夏,农历六月”;《素问·藏气法时论》:脾主长夏。“小暑前后人们身体最明显的不适是胃口不好。”陈诗慧介绍,因长夏湿气最盛,易困阻中焦,妨碍脾胃的消化功能,脾主运化,即容易影响脾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并转输其精微物质的功能

  因此,小暑养生,应侧重健脾、化湿、消暑。陈诗慧建议,饮食上要尽量清淡爽口,情绪上应该尽量平静,不应大悲大喜,同时注意睡眠,做到早睡早起。  

  陈诗慧为患者调理身体

  吃点藕、吃点苦、吃点酸…

  民间有“小暑吃藕”的习惯,中医认为,莲藕具有清热生津、凉血、散瘀、止血之功效。生莲藕甘寒,能清热凉血;熟莲藕甘温,可补心益胃。加之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丰富的钙磷铁等,具有清热养血除烦等功效,适合夏天吃

  陈诗慧提醒,市民还可以多吃一些粥、汤之类带有水分的食物。煮粥时加些荷叶,味道清香,粥中略有苦味,可醒脾开胃,有消解暑热、养胃清肠、生津止渴的作用。另外,适量加些绿豆或单用绿豆煮汤,则有消暑止渴、清热解毒、生津利尿等作用。  

  除了饮食清淡,小暑还可多吃苦菜类蔬菜,如苦瓜、茶叶、香菜等。据陈诗慧介绍,苦味食物具有除燥祛湿、清凉解暑、促进食欲、健脾利胃等作用。

  市民朋友还可多吃点醋,提高胃酸浓度,帮助消化和吸收,促进食欲;番茄、柠檬、草莓、葡萄、山楂、菠萝、猕猴桃等酸味瓜果,既能生津止渴、健脾消食、增进食欲,还能敛汗止泻祛湿。但冷食瓜果应当适可而止,不可过食,以免损伤脾胃,切忌贪凉饮冷,损伤阳气。  

  晚上11点前入睡为佳

  陈诗慧介绍,小暑时节是人体阳气最旺的时候,应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曰:“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意思是顺应夏季自然界阴阳盛衰的变化,适当晚睡早起,多补充阳气,不要因气候炎热就懒于活动。

  而其中所指的“夜卧”并不是提倡在夏季熬夜,而是提倡顺应夏季的昼夜变化特点按时作息。“夏季天气炎热,人体消耗较大,如果经常熬夜,会增加对身体的损害。一般在晚上11点以前入睡较好,为了补充睡眠时间,中午午睡一下,15分钟到半个小时即可。”陈诗慧说。  

  古方“香薷饮”可解空调病

  小暑天气炎热,开空调降温成了人们常用的降温手段,殊不知长时间吹冷气其实是不利健康的。在空调房里待的时间过长,喝了太多的冷饮,属于“阴暑”,通常表现为头痛、发烧、鼻塞、流清涕、胃口不好、腹泻、恶心。

  中了阴暑的人,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香薷饮”。本方来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最适合夏月乘凉饮冷、外感风寒、内伤暑湿所致的“阴暑证”。方中仅三味中药——香薷辛温芳香,可解表除寒、祛暑化湿,是夏月解表之要药(故香薷又称“夏月麻黄”);厚朴行气除满、内化湿滞,为臣药;白扁豆健脾和中、祛湿消暑,为佐药,加入少许酒同煎,意在增强散寒通经之力,故可外散肌表之寒邪,内化脾胃之湿滞。

  陈诗慧提醒,得了阴暑的市民,千万不要喝冰镇绿豆汤等冰冷的饮料,以免“雪上加霜”。  

  “以热制热”更养阳

  小暑期间阳气最盛,人体腠理疏松,经络气血流畅,“以热制热”法可谓是夏季中医推荐的养生良方,其中灸法特别适合夏季“春夏养阳”的养生原则。

  陈诗慧指出,灸法可以温阳散寒、温通经络、调和气血、健脾和胃、振奋阳气、提高机体免疫力。小暑期间常灸神阙、关元、气海、中脘、命门、涌泉、合谷、丰隆、承山等穴位可起到益气壮阳、健脾祛湿的作用。  

  

  来源:治未病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