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腹部隆起以为胖,结果长了比篮球还大的肿物
资料来源: 发布者:甘丽姝 时间:2020年09月04日 08:46

  腹部隆起  

  是因为胖?

  不一定!

  36岁的白女士近两年发现自己腹围不断增加

  起初以为只是长胖了

  结果一查发现是腹膜后巨大包块

  直径约30厘米

  足足比一个标准篮球的直径还多了5.4厘米   

  女子腹部越长越大,突发剧痛入院 

  36岁二胎产后的白女士近两年发现自己腹围不断增大,近半年还偶尔开始出现左下腹隐痛,伴左下肢麻木感,不过无其他不适,而且腹痛能自行缓解,所以没有重视检查,只是以为自己长胖了。直到近日,白女士突发左下腹疼痛加剧,不能缓解,于是到当地医院做了妇科彩超检查,结果提示腹膜后巨大包块,直径约30cm。鉴于治疗难度大,当地医院建议她转上级医院就诊,之后白女士辗转来到了佛山市中医院妇科。  

 

  白女士平卧,仍可明显见腹部隆起

  入院后,白女士行基本检查发现存在高血压及糖耐量异常等病史,妇科主任游哲辉主任医师考虑患者左下肢肿胀伴麻木为包块局部压迫导致。而全腹+盆腔MR检查结果回复考虑包块来源于腹膜后,偏向于恶性肿瘤,肉瘤可能性较大。

  多科协作,超6小时手术顺利取出肿物 

  由于腹膜后肿瘤位置较深,与周围的血管、神经以及脏器关系密切,术中极大可能出现血管、神经及重要脏器损伤,术中及术后出现大出血、致残及器官功能障碍等风险,妇科主任游哲辉及主管医师韦燕中医师在完善检查的同时组织了医务科、肝胆外科、泌尿外科、普外科、麻醉科、影像医学科、心血管科以及内分泌科多学科团队进行全院病例大讨论,共同探讨手术风险及制定手术方式,充分发挥了MDT(多学科综合诊疗团队)团队优势。

  考虑手术风险较大,而且腹膜后肿瘤术后极大可能转移及复发,在与患者及其家属充分告知病情及交代风险及预后的前提下,经多学科团队的共同商讨决定,可在严密监测与多学科协作下进行手术。最终,在麻醉科的保驾护航下,妇科主任游哲辉、肝胆外科主任彭剑波以及泌尿外科主任徐战平通力合作,历经6个多小时顺利把患者巨大的腹膜后肿物取出。  

 

  手术中

  除此,在患者围术期内,妇科以郭李燕副主任中医师为主导,在中医传统理论指导下,灵活运用中医药内服、外治方法,如口服中药汤剂、针刺艾灸、穴位贴敷及注射等各种积极的干预,使患者得到很好的恢复,术后第二天就顺利排气,术后第三天就可下床活动。术后的病理也与术前诊断一致,证实为腹膜后黏液样脂肪肉瘤。目前患者术后恢复良好,腹部顺利“瘦身”,左下肢肿胀麻木症状消失,患者脸上重露开心真挚的笑容。

  如何及早察觉腹膜后肿瘤? 

  据游哲辉主任介绍,腹膜后肿瘤发病率低,但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高发年龄为50~60岁,其中男性较女性高发,可由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癌前病变诱发。由于腹膜后肿瘤位置较深,临床表现非特异性,多数患者在早期一般无明显体征,中晚期以腹部包块、腹痛、腹胀为主要表现。当肿瘤组织压迫临近器官时,也可出现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

  由于腹膜后肿瘤占恶性肿瘤不及1%,常难以早期诊断,治疗比较困难。因此,游哲辉主任建议,市民可以在解小便后取平卧位,细心按摸一下自己的腹部,若触及包块,或者发现近期腹部胀大明显,尤其当中老年人出现腹痛以及进行性消瘦或恶液质时,千万不要掉以轻心,最好及早到妇科、肝胆外科、普外科或其他相应科室就诊,做CT、MRI、活组织检查确诊。目前腹膜后肿瘤的治疗方式以外科治疗为主,附加术前或术后放疗、化疗等辅助治疗,而在围手术期及放、化疗过程中,使用中医药干预措施,可促进恢复,减少放疗、化疗的副反应,从而提高疗效及生活质量。  

 

  “手术风险及手术难度主要与肿瘤的性质、大小、与周围脏器关系、有无浸润等因素相关,故需要早发现早治疗。”游哲辉主任说。

  此外,她还建议女性朋友每半年至1年常规体检妇科B超,切勿讳疾忌医,延误治疗时机。

  供稿:韦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