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份“防猝死套餐”引起热议——
网友总结出由辅酶Q10、鱼油、叶黄素、维生素D3等保健品组成的“套餐”。
真的管用吗?吃了就能防猝死吗?
我院重症医学科苏懿主治中医师来给大家科普相关知识,避免大家“踩雷”。
防猝死防的是什么?
在此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猝死”。苏懿介绍,猝死是指潜在疾病快速进展或者重要器官急性功能障碍导致的意外死亡,在我国定义为症状发作24小时内出现的死亡。猝死的原因大致分为心源性和非心源性,其中心源性因素占据80%以上。同时,它具有以下特征:男性猝死风险高于女性,65岁人群高发,冬季发生率高于夏季,经济发展程度高的城市发生率更高。
而猝死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男性、吸烟、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亲属猝死家族史和不良生活方式也与之有关。
据国外研究数据显示,35-44岁以及65-74岁人群的猝死发生率分别为17/10万人年和214/10万人年,但青年人群的心源性猝死的比例高于老年患者。“防猝死套餐”的走红其实也是当今社会普遍压力较大,中青年人群关注自身健康的一种体现。
不过,深入了解完“猝死”后,网传的这份“防猝死套餐”就显得力不从心了。苏懿表示:
套餐中的辅酶Q10对改善心功能有一定的作用,但尚未纳入临床治疗指南;
鱼油具有调节血脂、预防心血管疾病、提高免疫力、抗炎防病、增肌塑形等功效,虽然功效多但重点作用却不突出;
叶黄素主要存在于眼部组织,为视网膜黄斑区上存在的主要色素,具有抗氧化、吸收蓝光的作用,与猝死有点联系的可能就是抗氧化作用了;
维生素D3对预防高血压、高血脂,以及促进钙吸收方面有一定作用,但仍在研究当中。
总的来说,所谓套餐中所含保健品的科学性有待进一步证实。此外,保健品摄入的量很关键,一定要合理评估剂量后再服用,同时也要注意避免肝损伤。
真正有效的“防猝死套餐”
当代年轻人因为工作、生活压力较大,一边透支健康一边养生的“朋克养生”风潮已多次登上热搜。奶茶无糖加冰,左手枸杞泡茶右手辣条,一边熬夜一边敷最贵的面膜,去中药房抓酸梅汤方子,养生方式不一而足。
与其这样矛盾,还不如看看苏懿给大家提供的青年人群“防猝死”思路——
如果您有上述风险,建议通过下面4个环节,改善自己的情况——
流程一:学会释放压力
青年人群发生猝死,大部分是心源性问题,其中生活和工作压力是压死骆驼的稻草,既然压力不可能不存在,只好学会自我排解,去寻找让自己放松或者发泄的途径,转移焦点。
流程二:戒掉不良的生活习惯
均衡膳食、合理运动、充足睡眠和保持心情舒畅是增强体质的必要条件。而熬夜、吸烟和酗酒等则均会加速老化人体的血管,时间长了就会酿成心脑血管疾病,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猝死的导火线。
而运动爱好者要量力而为,近年发生在运动场上的猝死案例告诫我们,即使运动有利于健康,但过度!剧烈!的运动也会透支我们的身体。
流程三:定期体检,及时就诊
苏懿坦言,在临床工作中接诊心跳骤停患者,询问家属既往病史时,很多人的回答都是患者平时都好好的,身体很健康,没有什么不舒服。但追问患者平时的体检或就医记录时,家属总答不上来。
“没发现问题”和“没问题”是截然不同的,疾病总有个发展过程,猝死也不例外,对于自身身体状况的关注是每个人理应做到的。因此,定期体检,关注身体情况,及时就诊查因防范未然也很关键。
流程四:当压力、陋习和疾病都与您无关时,家族史也要关注
人体的生理复杂性是医学研究的动力,不是所有的猝死都能用目前的医学知识解释清楚。目前研究发现,除压力、不良习惯以及基础疾病外,家族史也和猝死的发生有关。如果您不幸存在猝死或相关疾病的家族基因,更加要防范未然。
注意!这些均是可能指向猝死的信号
那么,猝死发生前有预兆吗?苏懿也提醒市民,要特别关注以下这些猝死信号——
反复出现胸部疼痛,特别是剧烈的、紧缩的、压窄性、让您透不过气的疼痛 ☛ 警惕急性心肌梗死
反复心慌心悸,伴有晕厥、短暂的意识丧失 ☛ 警惕恶性心律失常
头痛剧烈,喷射性呕吐 ☛ 警惕急性脑出血
感冒、反复熬夜或失眠后出现胸闷心悸,伴晕厥或短暂意识丧失 ☛ 警惕暴发性心肌炎
重要提醒!当发现上述信号,建议马上就医,因为很可能下一秒就会发生猝死。
说了这么多,大家发现没有,其实“防猝死套餐”无法靠药物,更重要的是对自己足够关爱。
关注健康,防微杜渐,千万不要再搞“朋克养生”啦!
来源: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IC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