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新春来临之际,一张温馨的医患合照为节日的到来增添了不少喜庆,这是佛山市中医院重症医学科和康复医学科等多学科合作从死神手中抢回鲜活生命的结果,也是我院持续提升创伤中心医疗救治水平的成效见证。患者黄先生激动地表示:“没想到一个月前与死神面对面的我,今天居然能健康走出医院,开心回家团聚!”
患者黄先生康复出院
生死时刻
多学科合作挽狂澜
28岁的黄先生是一位快递小哥,去年12月17日,他骑电动车不慎与大货车相撞,导致头面部及身上多处损伤,急送至当地医院抢救,由于病情危重,转诊至我院进一步综合救治。
到达我院急诊时,由于失血性休克持续时间过长,且合并严重血气胸,患者突发心跳骤停,情况紧急!我院医护团队立即进行心肺复苏、穿刺引流,经过紧张的抢救后,小伙顽强地活了过来!然而,面对着这么一个头面部几乎血肉模糊且生命体征尚不平稳的患者,接下来的临床处理难度极大。
经进一步检查,患者头面部大面积挫裂伤合并活动性出血,眼眶、颧骨、鼻骨、下颌骨、颅底等处因剧烈撞击导致多发粉碎性骨折伴皮肤挫裂伤,右眼球爆裂并脱出,同时合并肺挫伤、血气胸,并出现了呼吸窘迫综合征。由于是心肺复苏术后,缺血缺氧可能带来的后遗症、再次心跳骤停的风险、以及重创后继发的感染等均为临床救治带来极大挑战。
我院第一时间组织多学科救治团队,经过重症医学科、骨科、普通外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等多学科初步会诊后,考虑首要任务是抢救生命,征得家属同意后立即收入ICU密切监护及进一步抢救治疗。
面对如此复杂危重的患者,ICU主任马明远、主任助理邓梦华及科室医护高度重视,成立了专职救治小组制定精细治疗和护理方案。团队首先针对患者出现的心跳骤停复苏后综合征,启动高级生命支持,进行脑复苏管理,同时,针对患者仍存在活动性出血及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团队在重症超声密切检测下积极改善休克及呼吸情况,并及时为患者进行气管切开手术保障通气……
经过多日救治,患者血压逐步稳定,呼吸转平顺,并成功脱离了呼吸机,同时经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胸外科、普外科、神经外科、骨科等科室协助处理专科问题,在排除手术禁忌后送手术室完成了头面部部分骨折复位固定手术。
身体的巨大创伤也为心灵带来了伤害,患者在苏醒后一度出现烦躁、消极情绪和轻生念头。ICU团队考虑患者出现了常见的创伤后应激障碍,肖秋生副主任中医师、唐丽群博士、张兴钦副主任中医师等反复到床边劝导、安慰和鼓励。为了避免患者误拔管路或再受伤,同时又希望尽早减停镇静镇痛药以助康复,医护人员不管白天黑夜都守在患者床边,以免发生不必要的意外。最终,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情绪逐渐稳定,从ICU转到康复医学科。
患者及家属与ICU团队合影
“医护治”各司其职
实现快速康复
康复医学科快速反应,在继续心电监护、监测生命体征的同时,成立临床康复一体化工作小组,迅速完成康复综合评估。由于患者呼吸能力仍较差,膈肌力量弱,且因需依靠胃管进食营养状态不佳,康复小组遂建立先以恢复呼吸功能、快速拔除气切管,后再进行运动康复的康复医疗方案,“医护治”各司其职密切协作。
鉴于患者创伤严重和合并创伤性综合征,医生团队严密观察其生命体征变化和心理应激反应,以精准用药控制病情。治疗师李鸿鹄通过专业的康复治疗模式为患者进行呼吸训练,包括引导进行口鼻交替呼吸,诱导患者膈肌收缩,提升自主呼吸能力等。丁云霞护士长带领护士在预防感染、褥疮,经鼻饲喂食,预防误吸等进行精准护理。随着患者呼吸能力明显提升,生命体征稳定,并表现出强烈的脱管欲望,丁云霞请神经外科护长何巧萍会诊,指导气管切开及封管后的护理工作。经过多次暂时性封管,到尝试长时间封管,在康复团队的严密监测下,患者于转科48小时后顺利脱管,完全恢复呼吸功能。
丁云霞护士长(右)带领护士对患者进行精准护理
患者脱管后,康复团队再次合作,帮助患者从卧床、半坐卧位,到完全床上运动及拔除尿管,再到实现床下站立、行走,患者康复速度之快让众人感到欣喜。
脱管后行康复训练
仅仅两周时间,黄先生已恢复生活基本自理能力,其后快速康复出院。
马明远表示,创伤后应激障碍在临床中发生率较高,尽早进行康复训练使患者重获自理能力、回归社会,可帮助缓解症状。
康复医学科副主任谢韶东表示,黄先生的案例揭示了重症康复的意义所在,重症患者及时、合理的康复干预对预防并发症和继发性残疾、改善预后都有着重要作用。两科室均表示,将不断探索实践,提升重症康复治疗水平,惠及更多患者。
文:丘富程、谢韶东
图片来源:重症医学科、康复医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