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广东省名中医、佛山市中医院副院长、针灸科学科带头人老锦雄带队来到医院对口帮扶的台江县民族中医院,为促进优质中医药资源扩容下沉、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和中医人才培育贡献力量。而在此前,老锦雄带领的学术传承工作室更是先后有4篇论文入选SCI期刊。
从临床到科研、从岭南到全国、从国内到国外……从医37年,这位“常施针、罕用药”的医者一门心思只为把针灸这门学科发扬光大,正如老锦雄最爱的两幅字——“针下似海”“普灸众生”,在他看来,探索针灸的技术宛如海纳百川,研无止境,需要勤学苦练,才能承担起让针灸这一传统国粹焕发新活力、普救众生的使命。
老锦雄教授
名医引路,感受针灸独特魅力
回忆起自己是如何踏入中医这条路时,老锦雄总是不忘谈到其入门恩师——已故名医岑泽波教授,在他的启蒙下,老锦雄对中医产生浓厚的兴趣,于是报读了广州中医药大学。
当年正是美国“针灸热”的时候,上海、南京、成都、广州四个城市分别遴选了一批优等生作为国内恢复高考后第一批针灸专业本科生,以重拾这一传统中医技术。凭借着出众的文学素养以及良好的古汉语基础,老锦雄从240人中脱颖而出,成为华南地区第一批具有专业学历的40位针灸人中的一员。
老锦雄为患者把脉
然而,与“走出国门”截然相反的是,国内群众对针灸并不接受。“读书时我也有过迷茫的时候,毕竟那时候传统文化备受时代冲击,很多人根本不信中医,更遑论针灸。”1986年大学毕业,他来到了佛山市中医院工作,年仅28岁就勇挑大梁当上了针灸科主任成为当时最年轻的“老主任”。然而,除了他这位年轻的小大夫,当时只有一位老资历护士协助。
在8张病床的小科里,收治的大多是中风后遗症或高位截瘫的病患,因通过其他手段均治疗无效,才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被转到该科。老锦雄坦言,曾经有一个小师妹刚毕业分配到内科,还写了一张医嘱——请老锦雄主任按照上述穴位帮病人针灸,让他哭笑不得。
老锦雄为患者进行温针灸
所幸,老锦雄很快便迎来了新的机遇,在当时院领导的推荐下,他远赴天津向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石学敏教授学习“醒脑开窍针”等系列针灸临床技术以及经验。学成归来后,老锦雄对针灸从最初的迷茫走向了自信、沉迷和热爱,他如庖丁解牛般熟悉全身的经络穴位,也慢慢探索出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新出路”。
在他的带领下,佛山市中医院针灸科已发展成为华南地区规模最大、辐射范围最广、收治病种最广泛的针灸专科,不仅早早就成了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传统灸法推广基地,近年来还与国内多名业界备受推崇的专家达成合作协议,学科教研及临床水平不断提升。
2012年,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传统灸法推广基地挂牌
从心出发,开创全新治疗体系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老锦雄积累了丰富的临证经验。作为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他常常教导后辈们,一名优秀针灸医生的成长,除了自身的悟性,起码需要15年以上的不断磨砺,需要沉得下心,勤练手法,手上功夫若然过关,扎针时病人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所谓“针下似海”,需要将理论与实操相结合,才能给到病人足够的信心。
然而,让老锦雄遗憾的是,与其具有相同年资且还坚持在临床一线施针坐诊的人可谓凤毛麟角。很多同行不是出国了,就是转行了,但他从未想过放弃,并在数十年的临床诊疗中不断提炼总结,不断拓宽针灸的优势病种,以更好地利用这一祖国传统技艺,为更多的患者服务。
多年来,老锦雄仍坚持学习
多年来,老锦雄不仅精研针刺手法,努力做到进针灵巧、无痛而感应强,还通过近40年的临床观察,总结出大部分患者亚健康及心脑血管疾病的基本病机多为阳气虚衰,机体功能相对低下,气血不足,常不耐猛补急攻。“以大自然为喻,土无水则不肥,难以化生气血。所谓久病必虚正是这个原因,因此筑基在治疗过程中尤为重要,只有让患者的‘土壤肥沃’起来,才能温阳扶正,促进机体的恢复。”
结合在世界针灸联合会传统灸法培训基地的经历,老锦雄守正创新,把针刺手法和传统灸法相结合,提倡针灸身心同治理论。首创性地将“培元”与“养心”理论相结合,强调培元即扶正,养心即养元神;首创性地强调元气与心神的关系,突出精气神三者之间的转化,提出查元定位、分期养心、定法论治的诊治思路,大大提高了临床疗效。
在他看来,传统灸法温阳益气、温经通络、散寒止痛、行气通郁之功,是针石、药物所难以比拟的,“培元养心”法把针石和传统灸法充分结合,通过激发人体阳气,提升人体气血水平,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临床效果。
老锦雄及其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团队
数月前,一位鼻咽癌术后面瘫患者因四处求医无果,找到了老锦雄,自述3年前确诊鼻咽癌后,曾到各大医院治疗,甚至远赴日本早稻田大学寻医,行放疗、化疗30余次后病情相对稳定,这次感染新冠病毒后出现严重面瘫症状,甚至影响进食等日常生活。
老锦雄提到,第一次见到患者时,除了面瘫的典型症状以外,更让他在意的是,其消瘦无神、焦虑、面色灰白、声音低微嘶哑、情绪低落、伴严重失眠现象。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在“培元养心”治疗体系的干预下,老锦雄只用针,没使用一颗药物,就让患者恢复元气,不仅面瘫有了明显改善,精神状态也明显转变,性格也开朗了很多,效果可谓是立竿见影。
老锦雄为患者施针
好口碑源于真疗效,让老锦雄欣慰的是,患者就如一棵树,背后就是一片森林,自己每服务好一位患者,就会开枝散叶,吸引更多人慕名而来,也让更多有需要的人感受到针灸的疗效与魅力。而今,培元养心法治疗体系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对亚健康、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等干预治疗收效颇佳。
2020年,该科牵头组建了佛山市针灸专科联盟,并举办老锦雄教授岭南“培元养心”灸法学习班
走出国门,彰显中医文化自信
从小众科室走出来的老锦雄,深知人才梯队与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在其任针灸科主任期间,他根据疾病谱的变化以及市场的需要,带领科室先后开设了面瘫、痛症、颈腰椎病、美容美体等专科,还加强了科研教学,使之与临床医疗相辅相成。
与全国各地绝大多数的中医院里,针灸科普遍出现住院患者减少,收治病种范围缩减,针灸人才流失,科室业务递减等窘境截然相反,近年来我院针灸科接诊每年上万人次,来自华南、港澳台及东南亚地区的患者络绎不绝,近年更是被评为广东省中医重点专科,如今正努力向国家级中医重点专科的目标大踏步迈进。
老锦雄为外国患者治疗
而今,老锦雄依旧身兼中国民族医药学会适宜技术分会副会长、广东省针灸学会副会长,虽然业务繁忙,但他始终关心学科发展,并以振兴针灸学科为己任。去年5月,老锦雄代表我院与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许能贵及其科研团队签订合作协议,我院针灸科也挂牌“华南针灸研究中心临床研究分中心”,将以强大的临床数据支撑更多科研成果的产出。
老锦雄认为,近年来,国内临床针灸专业一直处于“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尴尬局面,日本、韩国等国纷纷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对针灸学科建设非常重视。因此,新一代的中医药传承者更要不懈努力,推动祖国传统针灸医学传承创新发展。
近日,中国“黑求恩大夫”、首位外籍中医博士及博士后、中非友好协会联盟副主席、中国政府援建非洲中医鲁班工坊首任院长、中非建交60周年60位功勋获得者迪阿拉也对老锦雄主导的培元养心法颇感兴趣,多次前来我院交流。“佛山中医院针灸科远闻国外,接下来希望在鲁班工坊将中医尤其是针灸这一技艺,通过职业教育在非洲传扬,让当地居民能够零距离地接触、学习到中医。”
中非友好协会联盟副主席迪阿拉到该科交流
同时,老锦雄也强调从中医文化自信走向中华文化自信。“一个医者在针灸技法的实力,取决于其对中华文化理解的程度。”在他的带领下,不管是科室医护人员、带教的研究生、外院来访学员,甚至国外交流学者等等,都被要求深入了解我国的历史与文化,研读中医经典古籍,“如果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不够透彻,是没办法学好中医的。只有在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土壤中,才能孕育真正的中医之花,促进中医药事业振兴。”
老锦雄总是勉励后辈,现在正是中医针灸事业发展的春天,但学中医是没有捷径的,只有学懂、弄通、悟透、勤练手法,才能守正创新,通过临床疗效的提高提升针灸的国际地位,才是对中医最大的传播。
老锦雄总是扎根临床,指导后辈不断提升
作者:李晔至、周思远
摄影:冯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