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容易出汗
可能一吃饭鼻尖、额头就出汗
甚至有些人
连躺着不动都会出汗
更别提到了夏天
手心脚心就没干过
这是怎么回事呢?
容易出汗难道是身体虚?
哪些汗是正常的?
哪些汗预示着身体出现问题的?
纠结的街坊不用担心
熊继柏国医大师的弟子
佛山市中医院针灸一科副主任
邓聪主任中医师
结合跟师的临床经验
总结了自己对于汗证的独特见解
大家往下看
事实上,人类是恒温动物,出汗则是让体温保持恒定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当人体出汗时,汗腺会分泌汗液,而汗液在蒸发的过程中带走了体内的热量,从而起到降低体温的作用。正因为如此,人体会自主地调节汗液的分泌量,夏天出汗较多,冬天出汗较少。
然而,并不是所有出汗都是正常的,有时候,出汗其实是某种疾病的表现之一。邓聪提到,比如女性在更年期时,由于卵巢功能的减退,会导致潮热、多汗;甲亢患者由于代谢水平增高,促进肌体持续散热,也会导致怕热出汗。
因此,市民一定要留意——如果在秋冬这种气温较低的季节,或在平静状态下仍出现多汗的现象,可能意味着身体的异常,需要及时去看医生哦!
汗证的分类与治疗
中医学有关“汗”的记载,上可追溯至《内经》,《内经》言“汗为心之液”,汗是由津液所化生,而津液和血均由人体的精微物质同源化生而成,故有“津血同源”“血汗同源”之说;又因为心主血,所以有“汗为心之液”的论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阳加于阴,谓之汗”,也就是说,汗证是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
邓聪表示,中医认为汗证可分为以下3类▼
壹
自汗证
自汗证,顾名思义是自发地无运动、情绪激动等诱因下的出汗,与只在睡觉时才会发生的“盗汗”相对应。通常指的是白日汗出,动则加重的症状。自汗有三种▼
▶一是炅汗。“炅”字,是太阳底下的火,表示热。炅汗即由于肺胃热盛而出的汗。
想要止住这种汗,有阳明之热,我们就要清胃中之火方可止汗,可选用伤寒名方——白虎汤(石膏50克、知母18克、甘草6克、粳米9克),或白虎加人参汤(人参9克)。
▶二是漏汗。指出汗就像屋顶漏雨般,收不住、止不住,同时可能伴有怕风的症状。这是里外都出了问题。
在外受风,导致毛孔腠理打开,无法收摄住水分。在里有热,不停地排出汗液降温,里外合邪,才会汗出不止。
可以用玉屏风散,祛除风邪,固护体表以止汗。
▶三是灌汗。指大汗淋漓,如果说漏汗是屋顶漏雨,那灌汗则是屋漏偏逢连夜暴雨。
这种一般属于气虚或者阳虚,机体收敛汗液的能力不够,自然就汗流不止了。
此时,我们需要补气温阳,可选用生脉散(人参9克、麦冬(不去心)6克、五味子3克)、合黄芪牡蛎散(牡蛎3克、黄芪6克、桂枝1.5克、麻黄根3克、白术1.5克、甘草1.5克、浮麦3克)。
贰
寝汗证
后世亦称为盗汗,是指入睡后汗出异常,醒后汗泄即止的一种汗证。
▶属阴虚之证者,可以选用大家都耳熟能详的知柏地黄丸;
▶阳虚主要是肾气及肾阳虚衰所导致的,可选用金匮名方龙骨加牡蛎汤(桂枝、芍药、生姜各9克,甘草6克,大枣3枚,龙骨、牡蛎各9克)。
叁
绝汗证
后世又称脱汗,顾名思义,指病情十分危重下,人体阴阳离决,表现汗出淋漓不止、如珠如油之状。此证病情危重,一旦发生,需立即前往就医。
除了以上所提到的各种证型,当人体不同的脏腑受损时,也会出现特殊的五脏汗。邓聪提到,由于惊悸,伤及心神,会导致心液外泄而成汗,此为心病而导致的汗出,同时会出现心悸、失眠、多梦等症状。房劳过度,损伤精气;或剧烈运动身体承受不住时,肾气受损则会导致肾虚汗出,多有腰膝酸软、神疲乏力的症状。
涨知识:儿童夜里盗汗怎么办?
小儿为“纯阳”之体,生长发育迅速,长期需要阴液的滋养,容易导致阴液受损,从而致阴虚盗汗。症状多为每晚入睡后汗出较多,头面颈部汗出如珠,沾湿枕单,熟睡后约1小时渐渐收敛。有时伴有烦躁、激惹、易哭闹,补钙、锌及微量元素等治疗一般无效,也不建议服用药物。
若小朋友出现了上述的情况,家长也不必慌张,可以适当给予食补及简便的外治疗法:
"食疗推荐"
♦ 桑叶粳米粥 ♦
原料:冬桑叶30克、粳米60克。
制法用法:水煎,待粥成后,去桑叶,仅服米粥。每天一剂,连服2周。
功效:祛湿利水,护胃祛汗。桑叶入肺肝经,祛风湿、利水气、和血脉之药也;粳米有顾护胃气之用。二者合用,可收祛汗之功。
"外治疗法"
♦ 小儿推拿 ♦
揉太阳、膻中穴各100次,揉中脘穴150次,揉丹田穴200次,推肺腧100次,具有补肾、清心火和健脾益功效。
♦ 中药敷脐 ♦
取五倍子、五味子、麻黄根各15克共研细末分3份(每份15克)。睡前取1份用温开水调成糊状捏成圆形药饼,稍大于脐,贴于小儿脐窝,药饼上用同样大小的塑料膜覆盖,再用大于药饼的胶布固定。
特别提醒!!!!
以上所有的诊断和用药都要经过专业医生四诊合参,辨证论治。
汗证的外治法:穴位按摩
中医讲究理法方药术,针灸方法就是术的一种。邓聪给大家推荐3个穴位,可谓是“治汗利器”。
壹
合谷穴
定位▶第二掌骨桡侧中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虎口”。
手法▶操作时用一手的大拇指来用力按揉对侧手的合谷穴即可,力度以产生酸胀感为宜,持续2-5分钟。
现代研究表明,按揉合谷可达到使汗腺收缩的效果,可祛风清热,调和营卫而止汗。
贰
复溜穴
定位▶内踝尖(太溪)直上2寸,当跟腱的前缘,属足少阴肾经。
手法▶合谷穴要重点揉,复溜穴则要轻揉。出汗过多时,可先按揉合谷2分钟,以感觉明显酸痛为度,再轻揉复溜2分钟。
按揉复溜穴的止汗功效在于刺激它能使水分代谢正常。合谷和复溜穴可谓是止汗的“最佳拍档”。
这对“拍档”也可采用温和灸的方法,手执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施灸,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一定要注意安全,防止烫伤。施灸时间每次灸10-20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叁
神阙穴
定位▶脐中央,属任脉。
手法▶该穴则需要使用牡蛎散(同上)贴敷。
这是一种简便灵验的外治方法,对小儿、服药种类较多的老年人以及不愿意服药的患者尤为适宜,值得推广应用。
邓聪认为,除了使用针灸、按压、贴敷刺激穴位外,耳穴压豆对治疗汗证也有较好的功效。
对症食疗推荐
邓聪强调,出汗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莫名其妙的多汗既不可等闲视之,也无需过分紧张。首先要搞清是生理性出汗,还是病理性出汗。建议出汗多者及时去正规医院就诊,由医生做出诊断,以便对症治疗。
作者:针灸科 张琦 陈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