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儿科门诊遇到不少家长反映,家里养了个“睡渣宝宝”——晚上睡觉哭哭啼啼,哼哼唧唧,翻来覆去,还磨牙、说梦话,有的甚至大哭大叫,搞得全家都很崩溃,这可怎么办?下面,我院儿科黄娜主治中医师来支招。
黄娜:各位家长朋友,先深吸一口气,别对孩子发脾气,可以通过下面的3个步骤,一起来找一找孩子易醒哭闹的原因。
01.确认是否因生理不适导致
宝宝若因饿了、渴了、尿布潮湿、过冷过热、蚊虫叮咬、出牙期、环境换了没安全感而导致的啼哭,大多都会在喂奶、更换湿尿布、调节冷暖、抓痒止痒、亲昵安抚、出牙结束后而停止。
这种哭不是病态,尤其是在婴幼儿阶段很常见,家长们要耐心了解孩子的需求,而不是一味觉得自家宝宝是“睡渣”哦。
02.看看是不是生病了
宝宝若发热、咳嗽、鼻塞、头痛、眼痛、耳痛、口疮、积食、腹痛、疝气、肠套叠、寄生虫疾病、湿疹、维生素D缺乏症或因其他疾病,均可引起继发性啼哭,此类情况则需要求助医生,积极寻找并治疗原发病。
03.非以上因素的反复啼哭
排除了生理上的不适,去医院做了各种检查也没发现什么问题,但宝宝晚上却还是哭,又是什么原因呢?中医将这种婴幼儿夜间不明原因的反复啼哭称为“夜啼”。
黄娜表示,夜啼是指小儿白天能正常安静入睡,但入夜则啼哭不安,时哭时止,或每夜定时啼哭,甚则通宵达旦的一种病证。多见于新生儿及婴幼儿。
不少广东家长听到这里可能会觉得,那肯定是上火了,心火燥才导致晚上睡不好。实际上却不是这么回事,《幼幼集成·夜啼证治》记载:“小儿夜啼有数证:有脏寒、有心热、有神不安、有拗哭,此中寒热不同,切宜详辨。”黄娜提到,具体包括以下3种情况——
(1)积食心热型
小儿脾常不足,脾胃运化功能发育不完善,喂养不当、过食肥甘厚腻则容易积食化热;另外,当乳母过食辛热之品,儿食其乳后,同样也会引起小儿热扰心神,阳不入阴,致夜间哭闹。此类小儿多表现为上半夜啼哭,哭声响亮,烦躁不安,口唇、面部红,身腹暖,口气臭,大便干,小便黄,舌尖红苔厚腻。
应对策略
护养:宝妈在孕期及哺乳期均不宜过食辛热之品;小儿出生后合理喂养,不宜过饱,调整饮食结构。
中医外治法:小儿睡前家长可顺时针为其摩腹2-3分钟;推下七节骨100-300次。另外儿科开展的“耳尖放血”“挑治”等外治法亦可助小儿清心消滞。
七节骨位置示意图
药膳推荐:麦芽竹叶饮↓↓↓
(2)脾寒脏冷型
脾为至阴,喜温而恶寒。若父母双方体质虚寒或乳母过食生冷或产后护理不当,小儿腹部中寒则寒凝气滞,不通则痛,夜间阴寒更甚,则发为夜啼。此类情况下小儿多在下半夜啼哭,时哭时止,哭声低落,面色苍白,喜蜷卧,手脚冰凉,食欲不佳,大便不成形,舌淡苔薄白。
应对策略
护养:宝妈在孕期及哺乳期均不宜过食生冷冰冻食物;小儿出生后应视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被,注意腹部保暖。
中医外治法:可选用儿科“腹安方”或“健脾助运方”外敷中脘、下脘、关元、神阙、脾腧等穴位。
点击图片放大查看穴位位置
药膳推荐:陈皮砂仁硬米粥↓↓↓
(3)暴受惊恐型
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神志亦较成人怯弱,乍见异物、突闻怪声,均易受惊恐,一旦受惊,则心神不宁、肝魂不稳,气逆为恐,发为夜啼。此类情况下小儿常表现为睡一下就醒了,醒了之后像是受了惊吓,嚎啕大哭,表情恐惧,要求妈妈抱睡,面色时青时白,哭声时高时低,有时睡着后还会时不时哆嗦一下。
应对策略
护养:家长多陪伴孩子,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不要对小婴儿发脾气,也不要经常更换婴幼儿居住环境。
中医外治法:选用儿科“健脾助运方”外敷涌泉以健脾益肾,配合小儿捏脊以调和脏腑阴阳。
药膳推荐:蝉麦大枣汤↓↓↓
各位宝妈们,以上都get到了吗?最后!别再羡慕别人家的“天使宝宝”啦,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是独一无二的,让我们共同感谢他的诞临,陪伴他健康成长!
来源: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