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堂 | 解密宝宝的七型体质,你家的是哪一种?附秋季食疗方
资料来源: 发布者:甘丽姝 时间:2023年08月31日 08:58

  同一个家庭带养出来的孩子,为什么一个喝冷饮就拉肚子,一个胡塞海吃都没事?为什么有的一吃零食就咽喉发炎,有的煎炸热毒怎么吃都不怕?  

  即使是双胞胎,为什么一个活泼好动,一个却内向文静?这些都同我们的体质密切相关  

  其实,不仅成人有九型体质之分,小朋友也同样有自己的七型体质。今天,我院儿科黎燕珊主治中医师来跟大家讲讲宝宝如何分体质以及立秋后的养娃贴士。  

  什么是体质?中医所说的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简单来说,体质受父母遗传的影响,也跟生活环境、饮食起居、习惯爱好等有关,当然也离不开家长们的“悉心照顾”。

  黎燕珊表示,不同于成人常用的九种体质,根据儿童的特点,可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七种 

   平和质  

  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等为主要表现。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唇色红润,不易疲劳,耐受寒热,睡眠良好,胃口好,大小便正常。性格活泼开朗。平时较少生病。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较强。

  这种孩子,简直就是天选之子,父母养儿的共同目标。   

  气虚质   

  以容易疲乏、气短、自汗等为主要表现。肌肉松软不壮实,面色没光泽,说话声音小或者不爱说话,容易疲劳,精神不振,一动就容易出汗。性格内向腼腆,喜欢独处,不喜冒险。

  易反复感冒、咳嗽、肺炎、哮喘、厌食、腹泻、积滞、遗尿等,病后康复缓慢。适应环境能力较差,一变天就容易生病,或者学校流行什么病,TA总是跑不掉。  

  阳虚质   

  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为主要表现。肌肉松软不实,面色偏白,平时比较怕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精神不振。性格多沉静、内向。

  易患哮喘、变应性鼻炎、肺炎、腹泻、厌食、遗尿等疾病夏天相对不容易生病,冬天则相反,若喝冷饮、天气转冷则容易生病   

  阴虚质  

  以口干唇干、手足心热等为主要表现。体形偏瘦,手足心热,口干唇干,喜冷饮,睡眠不好,大便干燥。性情急躁,外向好动,活泼。

  易患发热、盗汗、惊厥、夜啼、性早熟等疾病。冬天相对不容易生病,夏天则相反,一吃燥热的东西则容易生病  

  痰湿质   

  以形体肥胖、腹部肥满、舌苔厚腻等为主要表现。体形肥胖,尤其是肚子肥肉松软,面部皮肤出油较多,多汗、痰多,喜食甜食或油腻的食物。性格偏被动,善于忍耐,不好活动。

  易患咳喘、肥胖症、湿疹等疾病。对梅雨季节及湿重环境适应能力差。  

  湿热质   

  以满面油光、口气重、舌苔黄厚等为主要表现。形体中等或偏瘦。满面油光,青春期儿童易生痤疮,口气重,容易困倦,大便黏滞不畅或干结,小便黄。性格容易心烦急躁。

  易患湿疹、痤疮、厌食、积滞、呕吐、腹泻、泌尿系感染等疾病。对夏末初秋湿热气候,湿重或气温偏高环境较难适应。   

  气郁质   

  以思虑过多、脆弱敏感等为主要表现。形体瘦者为多,情感脆弱,情绪多变,烦闷不乐。性格内向不稳定、敏感多虑、特别重视外界对自己的看法。

  易患功能性腹痛、厌食症、消化不良、慢性咳嗽、抽动障碍、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失眠等疾病。不适应阴雨、寒冷天气。  

  看完上面的内容,是不是觉得还不能确定宝宝是什么体质,这是因为单一体质的人是极为少数的,更多情况下,同一个人多种体质同时存在,这就需要专业人士帮忙对人体进行综合评估,才能为后面的保健调理提供方向。黎燕珊建议,有需要的家长可到我院儿童体质调理专科就诊。  

  佛山市中医院儿童体质调理专科

  主要根据小儿不同的临床表现,确定体质类型,提供体质分型分析,包括病因病机分析、易患疾病总结及调理原则;提供个体调理方案,包括生活起居注意事项、食疗药膳推荐、小儿推拿、耳穴、足浴、穴位贴敷、季节贴、常用的中成药等。适合所有经常感冒、咳嗽、厌食、便秘、遗尿等有“亚健康”状况的宝宝。  

  

 

  

  俗话说“三分治、七分养”,体质调理并非一朝一夕,药物治疗只占了很少一部分,关键还是家长们怎么“悉心照顾”。黎燕珊将其概括为三个层次、五个方面:三个层次指的是“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五个方面指的是“衣”“食”“居”“情”“药”。

  因人制宜,即根据不同体质、不同年龄、不同性别来制定不同的调理方案。譬如气虚的宝宝重在健脾益气,阳虚的宝宝重在保护阳气;婴幼儿以喂养、保健推拿调理为主,学龄期的孩子以运动养生为多……

  因地制宜,地理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生活习惯、饮食特点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东方生风”“南方生火”“中央生湿”“北方生寒”“西方生燥”,指出五方的气候各不相同。例如岭南地区气候潮湿炎热,烹调多以蒸煮为主,不宜多吃辛辣之品。

  因时制宜,《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认为四时阴阳变化是万物生命之本,人要想保持身体健康,必须顺应四时阴阳的消长变化规律。因此该篇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法则,强调要顺自然四时物候之变化而采取“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的养生方法。

  说到这里,黎燕珊还给家长们列好了因应当下节气的养娃建议,赶紧收藏▼  

  现已进入立秋时节,虽然仍是天气炎热,但早晚温差大,天气变化快,如果是皮肤敏感或者气道敏感的宝宝就会感觉到,皮肤瘙痒、咽干喷嚏等秋燥的症状开始明显。加之此时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人体正从生发多动过渡到收敛内养阶段。

  此时宝宝保健要注意在衣、食、居、情、药方面皆要以“收”为原则: 

     

  初秋既要避免受凉,又不能一下子穿衣太多,让宝宝适应温度的变化,也可借此增强抵抗力。最好就是出门时多备一件长袖外套,同时多带一件汗衫,需要的时候添衣、挡风。同时不要让宝宝出太多汗,汗多时要及时换上干爽的衣服,否则汗出当风,往往容易受凉中招。   

     

  秋季开始养阴,适当增加孩子脂肪和肌肉,这个时候饮食的重点可以增加肉、鱼、蛋等蛋白质高的食物。但前提是宝宝的消化情况要好。如果宝宝出现消化不好,就还是要饮食清淡。

  秋燥的一大特点就是气候环境把人体的水分带走,如果宝宝水分补充不足,也容易得病。晨起喝一杯温水,就能有很好的生津润燥、养脾胃的效果

  另外,还要适当吃些应季的清润水果,如桃、梨,可润燥敛肺  

    

  进入秋天之后,从天人相应来看,肺属金,与秋气相应,肺主气司呼吸,在志为忧。尤其对一些气虚质、气郁质的宝宝易产生抑郁情绪。这个时候应该避免看悲情的电影或者听忧伤的音乐,家长也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过多责骂与打闹,注意收敛精神,保持心灵安静。  

     

  最好的“收”的方式就是睡眠。“春困秋乏夏打盹”,秋季人体易疲劳。进入秋季后应当顺应季节的变化进行调整,每天睡好子午觉,若能每天增加多一小时的睡眠,能更好地促进宝宝五脏六腑的生长发育   

  沙参麦冬汤

  材料:沙参9克、麦冬9克、玉竹5克、枸杞3克、山药5克、甘草3克,适量瘦肉。

  做法:材料一起慢火煲或者隔水炖1小时即可。

  功效:甘凉濡润、清润温燥

  适用年龄:3岁以上。3岁以下喝汤不吃肉渣。1岁以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玉竹麦冬汤

  材料:玉竹3克、麦冬3克、沙参3克、甘草3克,适量瘦肉。

  做法:材料一起慢火煲或者隔水炖1小时即可。

  功效:辛开温润、滋润凉燥

  适用年龄:3岁以上。3岁以下喝汤不吃肉渣。1岁以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百合莲子红枣粥

  材料:鲜百合10克、莲子20克、红枣3枚(去核)、粳米100克。

  做法:上述材料同煮熟至烂即可。

  功效:滋补脾胃

  适用年龄:3岁以上。1岁以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来源: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