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3日是全国第25个爱耳日,今年的主题是“科技助听,共享美好生活”,这一卫生日让我们更关注患有听障的朋友,据统计,中国老年听障群体规模达1.2亿人,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目前,全球65岁以上老年人中有三分之一存在听力下降现象,老年听障已成为中国社会乃至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为提高广大市民朋友爱耳意识,我院耳鼻喉科于3月5日(周二)上午9-11点,在医院1号楼1楼门诊大厅举行义诊活动,多位专家坐诊,还有听力检查和助听器使用教学等福利,欢迎前来咨询!
老年听障不但影响老年人对声音的感知以及日常交流,同时常伴有耳鸣,易跌倒、抑郁、孤独和认知能力下降等风险,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耳鼻喉科主治中医师卢杰提到,“重度或极重度”的耳聋患者只能在一片杂音中零星听到几个模糊声讯,几乎丧失了接收信息的能力。
不仅如此,不同听障类型同时影响着听觉系统和认知功能。一种是由中耳炎引起的传导性耳聋,限制了传入内耳的声音强度;另一种是由听神经受损引起的感音神经性耳聋,影响了声电信号的转化和大脑识别过程,增加了聆听和理解言语时的认知负荷。卢杰指出,除了老年性听力下降以外,突发性耳聋导致的听力下降也逐渐年轻化,耳聋耳鸣不再是老年人专有的疾病。
多功能的“听力放大器”
一提到助听器,大家更多想到的是戴在耳朵外的盒子,或听觉感官缺失的符号,或是医疗的奢侈品等等。
其实助听器的出现早于眼镜,但其演变过程较眼镜复杂得多。如今随着科技不断的发展,助听器逐渐变得多功能化、灵巧化和隐藏化。其中的频率压缩技术能够增强语音信号,减少听力下降患者的工作记忆和听力的配能,提高噪声下的言语感知;再者,方向性技术可有效抑制噪声,减少脑对噪声的注意力,改善言语识别和记忆能力;另外,助听器的降噪功能还可在增强听者的周围和前方位的声学场景,并抑制背景噪声,促进大脑听觉的分级处理,帮助患者灵活支配注意力,同时减慢耳聋患者听觉皮层的功能退化。简而言之,当下的助听器是一个多功能的听力放大器,从外置式到隐藏式的外观,已超乎了人们对其的认知。
但现实中,大家对这个科技满满的助听器存有诸多疑问:长时间佩戴会有损听力?助听器杂音多、噪声多,这是普遍现象吗?助听器过于明显,不就将患有耳聋的问题广而告之了?
卢杰介绍,长期佩戴助听器不仅不会损害原有听力,还会减缓听力下降的速度,如果购买的助听器质量不过关,机器在噪声和啸声及输出处理上存在不足,可能会出现噪音大且损伤听力的情况,当然合适的大小也很重要。
助听器该怎么选?它们各有优缺点
目前主流的智能数字助听器有耳背式助听器、分体式/受话器外置式助听器、耳内式/耳甲腔助听器、耳道式助听器、深耳道式/完全耳道式助听器和超隐式助听器。
耳背式助听器使用对象范围最广,方便手部动作不灵便的老人家取戴,但体积较大,不够隐蔽美观;分体式/受话器外置式助听器机身小巧,导声管不明显,音质更自然清晰,隐蔽性更好,但因主机身需要戴在耳背上,容易受到汗水等影响;
耳内式/耳甲腔助听器对高频声音补偿能力好,降噪性能更强,外壳根据耳道形状定制,佩戴舒适隐蔽轻便,但因体积小且对耳道封闭性高,不适宜手脚不灵活的老人家,部分人会因耳道密封感到不适;
耳道式助听器佩戴在耳道内,更为隐蔽及美观,个体化定制更符合人耳生理学特性,但容易发生啸叫和前者同样有不足之处;
深耳道式/完全耳道式助听器体积更小和隐蔽性更强,与鼓膜距离更近,对高频增益更明显,堵耳效应更小,但因体积小,输入功率有限,不适合重度听力损失的患者;
超隐式助听器,为行业新技术产品,能自动适应多种环境,是各款助听器中体积最小、隐蔽性最强的,但同样输入功率有限,不适合重度耳聋患者,且因为外壳制作难度大,重做率相对较高。
目前市场上助听器的价格从数百到数万元不等,根据不同档次不同功能定价。助听器芯片技术越好,性能越高,功能越完善,相对的价格也就越高。但不要盲目追求太贵或太便宜的助听器,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助听器小TIPS
验配对于帮助选择合适的助听器非常重要,建议大家到正规的线下验配机构找具有验配资格的验配师进行验配。
卢杰提醒大家,一旦发生明显的不可逆的听力损失都应该及时佩戴助听器,长期缺乏言语声刺激,大脑言语分辨率也会随之下降。此外,双耳佩戴助听器有助于减轻堵耳效应,减少头影效应,强化辨别声音方向感,更有利抑制耳鸣,该配一对就不要配单只。
来源:耳鼻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