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是第27个全国“爱眼日”
为了增强全社会爱眼护眼意识
国家卫健委提出
“关注白内障,重现新‘视’界”
等多个宣传口号
呼吁大众重视白内障的防治
想必大家对白内障都不陌生
但它有什么症状,哪些人群易得,怎么预防?
您都完全了解吗?
来听专家来介绍
何为白内障?
佛山市中医院眼科杨雪艳副主任中医师表示,我们的眼部有一个重要屈光介质,叫做晶状体,它在正常情况下是透明和富有弹性的,就像照相机的镜头一样,通过它的聚光作用,使人看远、看近都清楚。白内障是指由于晶状体透明度和颜色的改变,引起视觉质量下降的眼科疾病。通俗地讲,白内障就是指眼球内的晶状体变浑浊了,就像衣服变旧、镜片磨损、头发花白一样,它是不可逆的。
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患白内障的比率为75%,70岁以上老年人发病率高达80%以上。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白内障患病率相应增加。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因白内障致盲人数位列世界第一。
白内障有哪些病因?
杨雪艳指出,任何能引起晶状体代谢紊乱导致晶状体蛋白质变性而发生浑浊的因素,比如老化、遗传、局部营养障碍、免疫与代谢异常、外伤、中毒、辐射等,都可使晶体代谢紊乱,引发白内障。
日常生活中,青光眼患者、高度近视患者、糖尿病患者、眼外伤、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药的患者或肥胖、酗酒的人,会比一般人更容易患白内障。还有研究发现,过多的紫外线照射可影响人体眼球晶状体的氧化还原过程,使晶状体蛋白质发生变性、混浊,也会导致白内障的形成。太阳光紫外线照射时间越长,患白内障的可能性就越大。
白内障有什么症状?
临床上根据疾病发展过程,白内障可分为四期:初发期、膨胀期、成熟期、过熟期。
在初发期,患者的症状不明显,偶有轻度的视物模糊。随着晶状体浑浊逐渐加重,症状也逐渐加重,并可能出现视物重影、眩光的情况,有的患者会说突然觉得看近的事物清楚了,能穿针了。但其实,这都是白内障加重的表现。因为当核性白内障患者的晶体混浊到一定程度,会出现“核性近视”,觉得看近的事物更清了,但看远依然模糊。
随着病情的进展,到了成熟期或过熟期,如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患者最终可完全失明。因此,当患者出现视力下降、复视,或突发眼痛或头痛时,需及时就诊。同时,老年人、糖尿病患者、高度近视患者等高危人群更应时刻关注视力的变化,有问题及时就医。
目前,白内障的治疗主要有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式。对于处于初发期,症状轻微、尚未达到手术标准的患者,或因其他原因无法接受手术的患者,可采用药物治疗。
手术是治疗白内障的主要方式,目的是摘除浑浊的晶状体,并植入人工晶体,可治疗各种类型白内障,改善患者视力、提高生活质量。当我们发现患者视力下降,影响日常生活,达到手术指征时,排除手术禁忌症后就可以安排手术治疗。现阶段白内障手术的主要形式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这种方式具有手术切口小、角膜散光小、组织损伤小等优点,手术时间短,切口不需要缝合,术后视力恢复快。
白内障要怎么预防?
杨雪艳介绍,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糖尿病患者、高度近视患者、白内障家族史者、炼钢工人、电焊工人等高危人群,建议每年做1-2次眼科检查,以便及时发现病情;
2.避免强烈的日光照射。在户外活动时戴上太阳镜或遮阳帽,可有效预防紫外线对晶体的损伤;
3.积极防治慢性病,包括眼部疾患和全身性疾病,尤其是糖尿病患者,最易并发白内障,需积极控制血糖,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
4.注意精神调摄,加强用眼卫生,保障充足的睡眠;
5.饮食宜多吃含丰富蛋白质,钙,维生素A、B、C、D的食物,多饮水、少吃盐,多食鱼类。可多吃菠菜、甘蓝、南瓜、豌豆等食物补充叶黄素。
想了解更多关于白内障的防治知识?
这场活动不容错过!
6月7日下午3点30分,佛山市中医院眼科杨雪艳副主任中医师、肖文军主治中医师和张利群主管护师将给大家带来一场白内障网络科普直播,通过专家讲解和观众互动,为大家详细讲解白内障的病因、病机、分类及治疗方法等防治知识。届时欢迎观看。
文字:肖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