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雷响,万物长。3月5日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惊蛰,代表着仲春时节的开始。惊蛰有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描述已是进入仲春,桃花红、梨花白,黄鹂鸣叫,燕飞来的时节。下面,佛山市中医院老年医学科副主任罗克勤主任医师从5个方面为大家带来养生指南,并推荐用一道养生汤来排毒疏肝、益气补虚。
惊蛰前后,各地天气开始回暖,雨水渐多,春耕全面展开,蛰伏在泥土中的昆虫陆续苏醒,越冬虫卵进入孵化阶段。中医养生讲究天人相应,春属木通于肝相应。惊蛰时节,人体肝阳之气渐升而阴血相对不足,要注重顺应肝木升发之性,宜通过调畅情志、促进气血运行,使身心如春日般舒展畅达。
要注意的是,此时节气候波动显著,“倒春寒”多发,蚊蝇及病原菌等害虫微生物开始活跃,因此这一时期是流感、腮腺炎、脑膜炎、皮肤病等传染病高发期。老年群体因体质偏弱,更需防范气管炎及肺炎等系统疾病,日常通过养生保健增强对环境的适应力。
01、作息调养:早睡早起解春困
惊蛰时节阳气升发,人体的毛孔、汗腺与血管开始舒张,皮肤血液循环也旺盛起来,这使脑部供血相对减少,易出现困倦疲乏、头昏欲睡的“春困”现象。应遵循《黄帝内经》所述的春季“夜卧早起”原则,建议保持晚上11点前入睡、早上6点半左右起身的作息习惯。晨间宜披发散步缓行,顺应阳气舒展、升发之性,条件允许的话最好能在午时(11-13点)小憩片刻,保证下午留有充沛的精力工作或学习。
02、精神调养:情绪平和调身心
情志调摄为养生之要,春天以养肝为要。肝为刚脏,性喜调达而恶抑郁,惊蛰节气养生注意自身情志的调节,适度宣泄,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力戒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
03、运动调养:情志舒畅多活动
春季应如蛰虫般充满活力,多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户外活动,如散步、慢跑、踏青、放风筝等,亦可选择太极拳、气功、五禽戏等传统养生保健方式。且惊蛰期间,空气中负离子含量较多,适宜进行空气浴、日光浴,以吐故纳新,调和呼吸,使气血冲和、心安神宁,达到养生的目的。
此时,还应当多投身于踏青远足的运动之中,以呼吸新鲜空气,增强心肺功能,调节中枢神经系统,提高思维能力,且有利于增强腿部力量,使筋骨变得更加灵健,在消耗过盛能量的同时还可改善睡眠。
04、饮食调养:省酸增甘养脾气
饮食遵循少酸多甘,清温平淡为宜。注重补益脾气,令五脏和平。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质、维生素的清淡食物,少食动物脂肪类食物。例如菠菜、萝卜、木耳菜、芹菜、油麦菜、山药、莲子、银耳、春笋、鸡蛋等食物。
惊蛰时节虽气温有所回升,但余寒未消,饮食上还可适当进食一些辛味食物以助阳升抗余寒,如韭菜、洋葱、香菜、生姜、葱等。但要注意,温热食物不宜过量进食,以防肝气升发太过,肝旺易犯脾土。在寒热、阴阳均衡饮食的基础上,注意健脾益气,可选用糯米、黑米、燕麦、南瓜、扁豆、红枣、桂圆、核桃、栗子等食物。
05、生活防护:春捂秋冻慎减衣
俗话说“春捂秋冻,杂病不生”。从气象角度讲,惊蛰时节是由冬寒向暖春的过渡,人们若过早减少衣物,容易受到风寒湿邪的侵袭,引发感冒、咳嗽等不适,因此“春捂”就显得尤为重要。
推荐“洋葱式穿衣法”,即多穿几层薄衣服,以便根据天气变化随时增减衣服。早晨和晚上温度较低时仍需适当保暖,尤其注意颈部、腰部和足部这些易受寒的部位。
最后,罗克勤建议市民朋友们平时适当多晒太阳,保持室内通风,屋内可常烧艾绒,随身佩戴香囊。易感冒者可早上喝生姜红糖水以防感冒,过敏体质者外出时减少皮肤暴露,多食新鲜蔬菜与水果。
惊蛰节气食疗推荐
适合人群:
五指毛桃搭配黄豆、生姜和猪脊骨煲汤,益气而不上火,补气而不提气,扶正而不碍邪,黄豆能够增强免疫力,具有疏肝排毒的功效,特别适合患有骨质疏松或体质虚弱的老年人这个特殊人群食用。
小贴士:
五指毛桃虽然药性温和,但在具有明显热性症状如口臭、大便干硬等情况下,还是建议酌情减量使用。
来源:老年医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