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给我治疗很及时很有针对性,不然效果也没有这么明显,我现在整个人精神很多了!”5月20日,赵先生在妻子的陪同下顺利出院,并感谢佛山市中医院肝病科和重症医学科等科室联手把他从鬼门关中挽回性命。
肝衰竭晚期病急而险,迅速诊治控病情
37岁的赵先生患有乙型肝炎多年,今年4月初从省外出差返回佛山,在酒店接受隔离时出现纳差乏力、恶心呕吐,但他一直强忍不适,待隔离结束后自行前往当地医院就医。经过肝功能和上腹部CT等检查后诊断为慢性乙肝、急性肝衰竭,但治疗数天后症状仍然加重,4月21日慕名到佛山市中医院肝病科求诊。
该科主任马晓军主任医师见其皮肤巩膜已如橘黄,且逐渐加深,黄疸之深俨如“小金人”,外院检查结果提示胆红素进行性上升,凝血功能恶化,出现“胆酶分离”现象,且纳差腹胀、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十分明显,考虑已处于慢加急性肝衰竭状态,马晓军立即将其收入住院。
在详细了解病人情况后,马晓军组织主管医师莫小艾副主任中医师、黄凯舟中医师讨论治疗方案,考虑赵先生患有乙型肝炎,需采取抗感染、抗乙肝病毒、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和白蛋白、护肝、护胃、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由于患者病情仍持续进展,且经进一步诊断其已属慢加急性肝衰竭晚期,若仅行常规的保肝退黄治疗,见效缓慢,病死率极高。
由于情况危急,马晓军再次召集科室人工肝治疗亚专科团队进行诊疗方案讨论,决定为患者实施“人工肝”治疗,尽快控制病情。
马晓军立刻联系ICU、输血科等科室,开展多学科联动。经过迅速响应和周详准备,4月23日,医护人员给患者通过颈静脉置管进行了第一次血浆置换,即“人工肝”支持治疗。
多科协作,患者行“人工肝”支持治疗。
“人工肝”治疗净化,血液促肝脏功能恢复
据悉,人工肝技术即人工肝血液净化技术,是指借助体外机械、化学或生物性装置,利用血液净化技术暂时替代肝脏功能,使肝细胞得以恢复再生,以协助治疗肝脏功能不全或相关疾病,并最终挽救病人生命的医疗新技术。它能够为肝衰竭时的机体清除大量胆红素、胆汁酸及炎症介质等代谢毒物,促进肝脏功能的自行恢复,帮助患者度过肝衰竭急性期,并可为肝移植创造有利环境。
马晓军说道,肝衰竭患者通常死亡率为60%,每出现一个并发症,死亡率会增加约10%。“这类病人的肝脏约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细胞都垮掉,就像工厂的10个车间倒了三四个,想恢复一定要肝细胞再生,否则很可能继续恶化,出现腹水、出血、肝性脑病等,危及生命。”
马晓军表示,这类患者通常要进行三次左右的人工肝支持治疗,第一次治疗,医护人员便为患者置换了约4000毫升血浆,“相当于把人体的80%-90%的血浆都置换了一遍,他的总胆红素便从470umol/L降到218umol/L左右。”马晓军说,三天后,患者总胆红素上升到309umol/L,4月28日再次接受人工肝支持治疗,总胆红素降至160umol/L。
经过持续的观察,患者凝血酶活动度已从最低时的28%逐渐恢复正常,患者也从入院时的食入即吐到食欲渐好,从精神萎靡、少气懒言到精神抖擞,体现了人工肝技术立竿见影的作用。
术后,马晓军带领团队检查患者身体状况。
同时,治疗期间肝病科也根据患者情况给予清热解毒退黄的中药治疗,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肝病科中西合璧,为患者健康护航
我国是肝病高发的国家,每年有数以十万计的患者因肝衰竭失去生命,患者多为青壮年,是家庭、社会的主力军。非生物型人工肝,包括胆红素吸附、血浆置换、血液透析、血液/血浆灌流、血液透析滤过、分子吸附再循环、持续性白蛋白透析等是治疗肝衰竭患者的首选措施。
“肝衰竭患者尽早进行‘人工肝’以及积极的内科治疗,可迅速清除体内毒素,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和生存率,缩短住院时间和减少医疗费用,而对早中期肝衰竭患者进行‘人工肝’治疗,也可减少肝移植的概率。”马晓军介绍,佛山市中医院肝病科是广东省重点专科,在肝胆系统疾病的诊疗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运用“人工肝”技术娴熟,同时,中西医结合治疗提高患者生存率和改善症状也相得益彰,特色显著。
查房资料图
文:张键怡、黄凯舟
图片来源:张键怡、冯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