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7月28日
是第11个世界肝炎日
今年世卫组织的主题是
消除肝炎,时不我待
那么,中西医防治肝炎有哪些贴士
一起来了解下吧
据我院肝病科张磊中医师介绍,病毒性肝炎仍是我国发病率最高的慢性肝病,今年世界肝炎日国内的宣传主题为“积极预防,主动检测,规范治疗,全面遏制肝炎危害”。那么,各类肝炎该如何防治呢?来听专家的一段话“口诀”吧!
@乙型肝炎
其主要通过血液、体液、母婴及性生活等方式传播,该类患者应主动定期检测,规范治疗,避免疾病进展。值得一提的是,不少人对乙型肝炎患者过度回避、恐慌,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一般不会引起传染,接种乙肝疫苗则是预防和控制乙肝病毒感染最有效的措施。如存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母亲,其分娩的新生儿及时接种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及乙肝疫苗,也可降低母婴传播。
@丙型肝炎
其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类似,目前治愈率也已达95%以上,但检出率过低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及时治疗的可能,因此需积极加强人群HCV抗体监测。同时,日常生活要注意不共用剃须刀及牙具等,理发用具、穿刺和纹身等用具应严格消毒,加强对血制品的管理。目前尚无特异性丙肝疫苗,仍然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甲型肝炎、戊型肝炎
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包括粪便污染水源、食物等,因此需注重个人卫生,避免生食。特别是一些海产品,食用时一定要煮熟、蒸透,杜绝生吃、半生吃。同时接种甲肝或戊肝疫苗,以提高人群免疫力,并定期检查。
@脂肪性肝炎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糖尿病、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等患者逐渐增多,脂肪性肝炎发病率也在逐年提升。脂肪肝的预防应合理膳食,积极进行体育运动。控制体重、严格饮酒,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对预防疾病有着重要作用。
中医论护肝
张磊表示,中医认为“百病生于气,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各种不良情绪均可引起气机逆乱。肝为将军之官,喜调达而恶抑郁,肝气宜保持柔和舒畅,升发条达的特性,否则易导致肝脏受损,所以要注意调整心态,避免不良情绪,才能维持肝脏正常的生理功能。其次,需注意饮食,应尽量避免烟酒、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坚硬难以消化的食物,饮食结构要合理。
此外,慢性肝病患者需定期复查,因肝脏的轻度损伤有时候没有什么临床症状,不会引起患者的重视,但是长期慢性炎症就又可能发展为肝硬化,建议病情稳定的患者每3到6个月复查一次。
最后,应规范合理用药,避免药物乱用。对病毒性肝炎患者规律的抗病毒治疗是控制或治愈疾病的重要措施,应充分告知患者规律服用抗病毒药物,不能私自停药。同时需谨慎用药,避免药物乱用。
知多D:
让慢性肝炎者心慌的甲胎蛋白指标
据该科任健主治医师介绍,肝病患者尤其需要注意甲胎蛋白(AFP)这一指标。
甲胎蛋白又名胎甲球,是一种胎儿期浓度比较高的单链糖蛋白,在成人的体内浓度比较低。主要用于检测原发性肝癌的重要指标,具有高特异性和高灵敏度,一般在恶性肿瘤或妊娠等情况时会出现升高。
很多人体检或生病检查时发现甲胎蛋白升高,就忧心忡忡,尤其是慢性肝病的患者。成人血液中的甲胎蛋白通常以400μg/L为标准,高于此数值应该考虑肝癌的可能性,一般在肝癌出现症状之前的8个月甲胎蛋白就已经升高。“肝硬化、慢性肝炎患者,以及家族中有肝癌病人的人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定期的检查。”任健表示,甲胎蛋白对肝癌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意义,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肝癌等肿瘤的诊断,也适用于手术以后复发和转移的监测。
如果慢性肝病(乙肝、丙肝、酒精肝、脂肪肝)患者,在检查时发现甲胎蛋白升高,需考虑两种可能——
1.转氨酶(ALT)与甲胎蛋白同时升高,应考虑肝脏细胞大量炎症坏死,同时有肝细胞再生。此时单凭血液检测不能确定升高与肝癌有关,应首先进行保肝治疗,动态观察随访;同时治疗期间复查ALT和甲胎蛋白的水平,若ALT恢复正常,而甲胎蛋白持续升高时,应警惕患者发生肝癌的可能,需要通过B超、CT/MR检查确诊。若以上检查仍不能明确诊断,必要时可进行肝脏穿刺或肝动脉血管造影进一步明确诊断。
2.单纯的甲胎蛋白升高:可见于慢性肝病患者特别是肝硬化患者,此时需与肝病科医生联系,进一步通过B超、CT/MR检查确诊。
甲胎蛋白也被应用到其他恶性肿瘤的检测上。例如睾丸癌、畸胎癌、胃癌、胰腺癌等也可以升高。妊娠妇女和新生儿都会有甲胎蛋白升高,但其仍旧低于400μg/L,并在胎儿娩出后一年内降至正常成人水平。
那么甲胎蛋白阴性是不是就可以放松警惕呢?也不然,要知道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甲胎蛋白可增高,但阳性率也仅为70%左右,甲胎蛋白正常并不代表不发生肝癌。所以有慢性肝病的患者应该做到:保持心情乐观;忌辛劳,合理饮食,戒酒;积极配合肝病科医生的检查与治疗。任健表示,当发现甲胎蛋白升高时,要及时就诊,根据自己的病史由医生做出相应的鉴别诊断,不必莫名恐慌。
任健表示,时值炎夏,位于岭南地区的佛山最高气温接近40℃,湿热之邪易久伏体内,蕴结缠绵,故清热解毒、化湿利湿是“透邪”的重要环节。适当运用茵陈、黄芩、白花蛇舌草、车前子、大黄、板蓝根、茯苓、白术等药物,能较好地祛除湿热之邪。
佛山市中医院肝病科
宣传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