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世纪婴儿”因心源性猝死登上热搜
来源:微博截图
无独有偶,去年6月,17岁羽毛球运动员在国外赛场上意外猝死……网友唏嘘感叹的同时,也纷纷将注意力集中到猝死这一可怕的疾病上。“前一秒还好好的,怎么说没就没了”“年纪轻轻怎么会猝死呢?”
今天,佛山市中医院心病科副主任王文会与您聊聊“心源性猝死”
什么是猝死?
猝死是指突然而不可逆的死亡,分为心源性、肺源性、脑源性等。数据显示,由心脏或心血管系统疾病引起的心源性猝死占比高达80%,我国每年约54万人因此丧生,其中18-39岁中青年群体占比约15%,而抢救成功率不足1%。
随着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心源性猝死的年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主要有以下原因:
1、生活方式改变
物质生活丰富,年轻人饮食偏高糖高脂高盐,加之缺乏运动,导致肥胖,同时吸烟(包括电子烟)、作息不规律等因素均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2、生活方式病高发
如2型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代谢性疾病高发,并有年轻化趋势,威胁年轻人的心血管健康。
3、环境污染和压力
环境污染和心理压力也增加了这代年轻人心血管系统的负担。
活动后胸痛或胸闷、气短、不明原因晕厥或恶心呕吐等以及其他不典型症状(如疲劳、牙痛、腹痛、心悸等)。
发生心源性猝死时怎么办?
王文会表示,心源性猝死的黄金抢救时间为4分钟。如果是自己出现猝死的征兆,如胸痛、胸闷等,应及时寻求他人帮助尽早就医。如果遇到他人发生猝死时,首先快速判断与大声呼救,并立即拨打120,在掌握急救知识的前提下进行心肺复苏,如果现场有体外除颤仪(AED),应按照说明指引立即使用。
生活方式调整
1、戒烟:烟草(包括电子烟、二手烟)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2、健康饮食:摄入适量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避免高盐、高脂、高糖饮食。
3、适量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4、戒酒:酒精是心源性猝死的危险因素。
5、定期体检:尤其是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的人群。
心理健康管理
1、减轻压力:通过听音乐、呼吸操、冥想、瑜伽等方式缓解压力。
2、避免过度劳累:注意劳逸结合。
中医视角
1、调气:中医认为“气滞则血瘀”,气滞会影响血液循环,导致心肌供血不足,可以通过八段锦、太极拳等运动调气。
2、调血:中医认为“气行则血和”,气机顺畅则血液运行正常,红糖姜茶、当归补血茶等茶饮有助于帮助调节血气。
3、强心:通过中药调理,如补中益气汤、黄芪苈子汤,或针灸三阴交、太冲、足三里等穴位,有助于增强心脏功能,改善血液循环。但要注意,以上操作需在医嘱下进行。
心源性猝死的年轻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关注心理健康、适当中药调理等措施,可有效降低心源性猝死的风险。王文会再次提醒大家,若出现相关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切勿延误。让我们共同努力,预防心源性猝死。
作者:黄嘉文、王文会
来源:心血管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