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春季的第五个节气,春风和煦,气候湿润。此时人体肝气旺盛,脾胃易受湿困,前几天刚经历倒春寒,阴雨连连好不容易碰上晴天,依旧挡不住清明的湿气。气候多变,容易引发血压波动,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突发脑血管疾病。国医大师熊继柏的弟子、我院脑病科王学文副主任中医师下面从三个角度给大家送上清明养生建议,并推荐一道养生汤滋养身心▼
清明节·节气特点
春季属木,对应肝脏,清明正值仲春,肝气旺盛,若疏泄不畅,易致肝郁化火,表现为易怒、头痛、失眠、目赤等,加上现代人工作压力大,饮食不当、熬夜等不良习惯会加重肝火,引发高血压、偏头痛等问题,甚至导致急性心脑血管疾病。
清明时节气温波动明显,易伤阳气,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感冒频发,此时花粉、尘螨也有所增多,肝血不足或肺卫不固者易发为皮肤瘙痒、鼻炎发作等过敏症状。
此外,清明时节多雨,湿气渐重,受外湿侵袭,易困脾阳,导致食欲不振、腹胀、大便溏稀等情况。如果贪食生冷食物,如冷饮、水果过量等会损伤脾阳,加重湿浊。
基于“天人相应”的中医理论,结合气候特点和人体生理变化,王学文认为,清明时节养生应以平肝潜阳、活血通络、健脾祛湿为主,关键是“疏”(疏肝气) + “健”(健脾胃) + “养”(养肝血、护阳气),使人体顺应春季 “生发” 之势,避免 “太过”或 “不及”。
饮食调养
饮食方面要少酸多甘,健脾祛湿,柔肝养阳。应以清补为主,蔬菜类如荠菜可清肝明目、菠菜可养血润燥、香椿可健脾开胃;谷物类如薏米可利湿、山药可补脾、小米可养胃,都可以适当多吃些。
冰饮、凉拌菜等会伤脾胃阳气,不宜多吃;油腻、油炸食品会加重湿浊,也要尽量少吃;同时避免高盐饮食如腊肉、火腿、咸鱼等。王学文也给大家推荐了药食同源的几味药材,如菊花可平肝、茯苓可祛湿、枸杞可养肝,平时也可以煲水、煲汤饮用。
起居调养
生活方面要早睡早起,宜在22:30前入睡,6-7点起床,顺应阳气生发。穿衣要防寒保暖,清明多雨,骤冷易诱发血管痉挛,建议外出扫墓戴帽;祭祖时避免过度悲伤,保持心态平和,忌情绪激动,戒怒戒郁,静心养神。
运动调养
可以选择练习八段锦来调养身体,改善脾胃运化功能,也可以外出踏青散步,每日坚持走6000步,接触大自然。王学文还建议大家每天早上用木梳梳头,从前往后梳100下,刺激百会穴,疏经通络。
清明节气汤推荐
最后,王学文给大家推荐一款非常适合清明时节的脑血管病养生汤——青橄榄薏米排骨汤。
适合人群
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脑供血不足、头晕头痛者。
注意事项
高血压患者应少放盐。脾胃虚寒易腹泻者不建议用生薏米,可改用炒薏米。此外,青橄榄有轻微降压作用,低血压患者要谨慎饮用。
作者:刘亚丽
视频拍摄制作:胡瑶
来源:脑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