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术后第二天就可以下床走路,疼痛大幅减轻,真心感谢你们!”近日,佛山市中医院骨十四科(骨病专科)劳永锵团队创新性在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下实施“三脚架”手术精准定位治疗,成功为廖伯缓解髋臼周围转移瘤疼痛,出院前他对医疗团队的高超技术大为赞叹。据悉,这也是该科首次开展该类手术,展示了我院在骨科手术机器人应用上的不断突破。
廖伯早前因反复左髋部疼痛、活动不利2月余,慕名找到我院骨病专科,接诊的胡永波副主任医师了解到患者既往有直肠癌病史,病情已进展至左髋轻度肿胀,局部压痛明显,髋关节活动引痛,明显负重痛,无法下地行走。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胡永波当即怀疑患者出现了直肠癌骨盆转移并发左髋臼病理性骨折。收治入院后,廖伯经X光、CT影像学检查进一步被确诊。
该科主任劳永锵教授高度重视,考虑患者髋关节疼痛严重及功能障碍,对带瘤生存、缓解疼痛有强烈意愿,经科内全体医生讨论,认为因应患者追求较高生存质量的需求,可考虑行“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下骨盆经皮空心螺钉置入术”,有效避免传统治疗方法的较高风险和并发症几率,患者恢复时间较短,且不影响原发肿瘤的系统治疗。经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解释,廖伯欣然同意尝试该创新手术方式。
术中,胡永波先在廖伯右髂后上棘戳1个1厘米切口,钻入半螺纹针后放置定位机器人示踪器。经三维C臂机扫描后,智能系统随即设计出“三脚架”般稳定的3条“轨迹”,精确到具体的进针点、进针路线及螺钉长度。“导航”系统生成后,胡永波沿着预设的针道钻入螺纹导针,检查见导针位置适宜、深度精确无误后,再拧入适当长度的空心螺钉固定。其后的2枚螺钉也逐一依样精准落入预设点位,“三脚架”立体空间结构重建髋臼稳定性,手术顺利完成。
整个手术时长约80分钟,出血约15毫升,廖伯身上仅留下4个1厘米切口,真正实现微创精准手术治疗。其后廖伯顺利出院,无缝接续下一疗程的放化疗,继续以乐观坚毅的意志与癌魔抗争。
胡永波在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下实施手术
胡永波介绍,恶性肿瘤的晚期常常侵犯脊柱、骨盆等部位的骨骼,临床症状表现为疼痛加剧及相应部位的功能障碍。而骨盆髋臼周围的转移瘤通常导致髋部的剧烈疼痛伴活动严重受限,甚至导致髋臼周围的病理性骨折,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常需要外科手术治疗恢复和维持髋关节的活动度和稳定性,达到缓解疼痛及改善症状的目的。
一般传统手术治疗需要广泛的Harrington术式重建髋臼,包括肿瘤切除、骨盆缺损处假体重建等方法,但因盆腔结构复杂,周围有重要组织及脏器,这种大手术意味着伴有很高的术后并发症风险,容易造成植入物松动、髋关节脱位、深静脉血栓形成和手术部位感染等,且术后患者切口愈合时间较长,功能恢复较慢,导致延迟或中断转移性肿瘤的放化疗,进一步破坏原发肿瘤的系统性治疗。
而针对象廖伯这类晚期肿瘤患者,由于骨盆肿瘤完整切除风险极高,患者难以接受,却仍希望有更佳生活质量的个体需求,目前临床上可应用经皮“三脚架”髋臼支撑手术,通过微创治疗髋臼转移瘤,旨在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轻经济负担,避免术中大出血的可能性,以及促进术后快速康复并推动后续全身治疗的进程。
术后第二天,患者即可下地行走
劳永锵教授指出,这次创新性引入了骨科手术机器人,在其强大功能的“加持”下,术中不需多次透视,医生也无需反复确认置钉效果,只需大胆放心地按照机器人规划好的“路径”规范操作,便能自信满满地把3枚长空心螺钉逐一以“三脚架”立体结构置入髋臼,达到有效增强骨盆环的稳定性,缓解髋部疼痛和改善活动度的治疗目的。“患者手术时间较以前缩短了3小时,创伤小,无需多次穿刺,极大减轻了肿瘤内部出血,降低手术风险,术后患者即可尽快负重行走和全身治疗。骨科手术机器人确实帮上大忙了!”
术中“自信”置钉
劳永锵表示,随着现代先进技术的飞速发展,骨科手术正沿着智能化、精准化、微创化的方向迈进。这种人工智能辅助骨科手术的临床应用,可谓精准、安全、高效,对于很多髋臼周围转移瘤病理性骨折患者,缓解疼痛效果明显,短期利大于弊,不失为两难之下的最优抉择,有着一定临床价值,也体现了新技术服务于患者需求的理念。
劳永锵带领团队成员开展病例讨论
来源:骨十四科(骨病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