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疗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使罐内负压,使罐吸附于腧穴或体表的一定部位,以产生良性刺激,达到调整机体功能、防治疾病目的的外治方法。
拔罐疗法具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作用。
其适用范围较为广泛,如风湿痹痛,各种神经麻痹,以及一些急慢性疼痛,如腹痛、腰背痛、痛经、头痛等均可应用,还可用于感冒、咳嗽、哮喘、消化不良、胃脘痛、眩晕等脏腑功能紊乱方面的病症。此外,如丹毒、红丝疔、毒蛇咬伤、疮疡初起未溃等外科疾病亦可用拔罐法。
操作方法
用止血钳或镊子等夹住95%乙醇棉球,一手握罐体,罐口朝下,将棉球点燃后立即伸入罐内摇晃数圈随即退出,速将罐扣于应拔部位。
留罐时间
留罐时间可根据年龄、病情、体质等情况而定。一般留罐时间为5-20min,若肌肤反应明显、皮肤薄弱、年老与儿童则留罐时间不宜过长。
治疗间隔与疗程
治疗的间隔时间,按局部皮肤颜色和病情变化决定。同一部位拔罐一般隔日1次。急性病痊愈为止,一般慢性病以7-10次为一疗程。两个疗程之间应间隔3-5天(或等拔罐痕迹消失)。
起罐方法
一手握住罐体腰底部稍倾斜,另一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罐口边缘的皮肤,使罐口与皮肤之间产生空隙,空气进入罐内,即可将罐取下。
注意事项
1.拔罐前应充分暴露应拔部位,有毛发者应剃去,操作部位应注意防止感染。
2.选好体位,嘱患者体位应舒适,局部宜舒展、松弛,勿移动体位,以防罐具脱落。
3.老年、儿童、体质虚弱及初次接受拔罐者,拔罐数量宜少,留罐时间宜短。妊娠妇女及婴幼儿慎用拔罐方法。
4.起罐操作时不可硬拉或旋转罐具,否则会引起疼痛,甚至损伤皮肤。
5.拔罐手法要熟练,动作要轻、快、稳、准。用于燃火的乙醇棉球,不可吸含乙醇过多,以免拔罐时滴落到患者皮肤上而造成烫伤。若不慎出现烧烫伤,按外科烧烫伤常规处理。
6.燃火伸入罐内的位置,以罐口与罐底的外1/3与内2/3处为宜。
7.拔罐过程中若出现头晕、胸闷、恶心欲呕,肢体发软,冷汗淋漓,意识丧失等晕罐现象,处理方法时立即起罐,使患者呈头低脚高卧位,必要时可饮用温开水或温糖水,或掐水沟穴等。密切注意血压、心率变化,严重时按晕厥处理。
禁忌
1.急性严重皮肤病、接触性传染病、严重心脏病、心力衰竭。
2.皮肤高度过敏、传染性皮肤病,以及皮肤肿瘤(肿块)部、皮肤溃烂部。
3.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及血友病等出
血性疾病。
4.心尖区体表大动脉搏动处及静脉曲张处。
5.精神分裂症、抽搐、高度神经质及不合作者。
6.急性外伤性骨折,中度和重度水肿部位。
7.瘰疬、疝气处及活动性肺结核。
8.眼、耳、口、鼻等五官孔窍部。
施术后处理
拔罐后的正常反应
在拔罐处若出现点片状紫红色瘀点、瘀斑,或兼微热痛感,或局部发红,片刻后消失,恢复正常皮色,皆是拔罐的正常反应,一般不予处理。
拔罐的善后处理
其罐后应用消毒棉球轻轻拭去拔罐部位紫红色罐斑上的小水珠,若罐斑处微觉痛痒,不可搔抓,数日内可自然消退。
起罐后若出现水泡,只要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若水泡过大,可用一次性消毒针从泡底刺破,放出水液后,再用消毒敷料覆盖。若出血应用消毒棉球拭净。
若皮肤破损,应常规消毒,并用无菌敷料覆盖其上。若用拔罐治疗疮痈,起罐后应拭尽脓血,并常规处理疮口。
来源: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