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省中医药局公布第二批广东省岭南中药材新增保护种类,又被称为“岭南新八味”。
据悉,这些药材均经过社会大众网络投票及专家书面投票,都是优质岭南中药材。众所周知,药材煲汤、冲茶、做香料…可以说是广东人刻进DNA的养生文化。这次的“岭南新八味”有没有你熟悉的药材?你会不会用吗?本期【药师在线】,一起来听听中药房曾荣香主任中药师怎么说。
适应症▶常用于阳痿宫冷、腰膝冷痛、肾虚作喘、虚阳上浮、眩晕目赤、心腹冷痛、虚寒吐泻、寒疝腹痛、痛经经闭等症。常用量为1-5克。
注意事项▶有出血倾向者及孕妇慎用;不宜与赤石脂同用。
药师点评▶肉桂香气浓郁,甜中带辣,入口回甘。正因为其特殊的甜香,西餐及饮品里也常常会用到肉桂,让甜品味道更香甜、醇厚,可制成肉桂咖啡、肉桂红茶、肉桂葡萄酒、羊肉肉桂汤等。
不过,这种香料和我们日常所用的桂皮不一样,肉桂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树皮;而桂皮是樟科植物天竺桂、阴香、细叶香桂或川桂等树皮的通称,常用作食品香料或烹饪调料,如在中餐及卤味、炖汤等用于增加卤香、去腥等,具有暖脾胃、散风寒、通血脉的功效。
适应症▶常用于遗精滑精、遗尿尿频、脾虚久泻、白浊(尿精)、带下等症。常用量为9-15克。
注意事项▶大小便不利者禁服;食滞不化者慎服。
药师点评▶芡实素有“水中人参”和“水中桂圆”的美誉,是传统的中药材和珍贵的天然补品,清香软糯的口感也让其成为极受欢迎的养生食材。
日常可以和黄豆、小米等一同打成豆浆;也可以与肉类一同煲汤,芡实与山药、莲子、茯苓又被称为“四神汤”,是中医著名的健脾食方,加入排骨一起煲更适合一家大小食用;新鲜芡实更是煮糖水甜品的绝佳材料,如芡实银耳糖水等。
适应症▶常用于肺结核咳嗽、慢性支气管炎、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疼、脾虚浮肿、病后盗汗等症。常用量为15-30克。
药师点评▶五指毛桃是广东地区最具地域特色和最受欢迎的煲汤材料之一,因其叶片掌状5裂形似人张开的手掌、而果实形似长满毛的小桃子,故得名“五指毛桃”,实际上它与无花果才是真正的亲戚,掰开五指毛桃的果实就会发现和无花果一样的隐头花序结构。
由于其炖汤时有一股特别浓郁的奶香味,民间称其可以“香到隔离街”。煲汤时常和排骨、老母鸡、水鸭、乳鸽等肉类进行搭配,亦可选择添加黄芪、土茯苓、山药、薏苡仁等汤料。
适应症▶常用于气血不足、心悸怔忡、健忘失眠、血虚萎黄等症。常用量为9-15克。
注意事项▶内有痰火及湿滞停饮者忌服。
药师点评▶作为常用的食材,龙眼肉可选择的搭配很多,它既可以和红枣、莲子、百合、枸杞等制成糖水或甜粥,也可以和排骨、乌鸡等肉类一同炖汤;单独当成日常解馋的零食吃也很合适。
适应症▶常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腰膝酸软、下肢无力等症。常用量为6-12克。
注意事项▶阴虚有热、小便不利者慎服。
药师点评▶狗脊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药用历史,历版《中国药典》均有收载,在许多中成药如“陈李济舒筋健腰丸”“壮腰健肾片”“腰痛丸”等的原料中都含有狗脊。狗脊作为食物原料,可制成杜仲狗脊汤、当归杞子粥等。
适应症▶可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胆囊炎、肠炎、痢疾、跌打肿痛等。常用量为15-30克。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者慎服。
药师点评▶溪黄草是唇形科香茶菜属植物。因其喜欢生长在山谷溪旁潮湿处,揉叶有黄色汁液,又功主利湿退黄,故名“溪黄草”,也有地方称之为“土黄连”。
近年来许多商家将溪黄草制成养生茶售卖,常饮溪黄草茶可以养肝护肝,尤其适宜经常熬夜、过度饮酒的人群。居家也可制作溪黄草鲫鱼汤,将鲫鱼煎至两面金黄后加入溪黄草、陈皮共煮即可。
适应症▶可用于扁桃体炎、咽喉炎、气管炎、传染性肝炎、感冒发热、肺热咳嗽、痢疾等疾病,也外用于跌打损伤、瘀血肿痛、痈疖肿毒等。常用量为10-15克。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者慎用;孕妇慎用。
药师点评▶岗梅为冬青科植物梅叶冬青的根,是广东的地道药材之一,临床应用广泛,也是多种中成药和凉茶饮料的重要原料。广东大部分的凉茶都含有岗梅,在广东有“无岗梅不凉茶”的说法。
此前针对“宝娟嗓”、喉咙吞刀片等症状,我院肺病呼吸科主任简小云就在《伤寒论》经典方剂的基础上,丰富而成“甘梅利咽方”,其中就有岗梅这味主要的清热止痛药。日常食用还可制成岗梅根茶、岗梅根母鸡汤等。
适应症▶常用于脾胃虚寒、呕吐、腹中冷痛、肾虚遗尿等。常用量为3-9克。
药师点评▶益智为姜科植物益智的干燥成熟果实,作为“四大南药”之一,主要产区为广东和海南。日常可制成龙眼益智仁糯米粥、益智仁猪骨汤等食用。
温馨提示
为了保证药品临床用药安全且有效,单味药的用量范围一般有明确规定。曾荣香表示,作为食材,用量控制还不严格,一般按照中药药材剂量的1/3~2/3使用较为安全。
此外,因为中药药性各有不同,人们在使用时需要根据自己的体质,合理选择不同的药膳搭配,不仅要考虑年龄、性别、季节、气候等条件,一些特殊人群如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婴幼儿等也应该谨慎食用。更应注意的是药膳食疗只有保健养生的辅助功效,不能替代药物对疾病起治疗作用,如有身体不适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来源:药剂科(投稿人:但俊;审稿人:曾荣香)